岛屿生态复育,或称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islands),是在岛屿或群岛上,应用复育生态学的原理去重建海岛生态价值的过程。海岛因其独特的隔离性,是众多特有种生活的地方,亦是不少海鸟及部分海洋哺乳动物的繁殖场所。岛屿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受干扰下不易恢复,当中以因入侵物种所造成的遗害最大。像新西兰夏威夷等的群岛上的特有种就饱受伤害而濒临绝种。自1950年起,各地政府及组织就开始对其海岛进行恢复工作,以还原原有的生态价值,或建成一适合其他特有种生活的避难所。因此,海岛恢复其中一种最常进行的就是先清理所有入侵物种,并重新引入原生种。

岛屿、特有种及灭绝

编辑

罗伯特·麦克阿瑟爱德华·威尔逊于1970年发表《岛屿生物地理学》后,人们便开始认识到孤立的岛屿会产生较高的物种特有性。这种高比率的特有性的出现的原因在于隔绝(isolation)限制了新物种到达岛屿的可能性,令新物种能由其大陆近亲中演化开来。以新西兰为例(人类到来之前),其鸟的种类中,有高达71%为特有种。除了高水平的特有性外,岛屿物种也常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在面对人类的干扰时特别脆弱。 很多岛屿物种在细小的岛上演化,甚至是仅分布在细小岛屿上的某种生境中。细小的族群数目令它们连极轻微的捕猎都承受不了,而狭窄的生境分布在面对生境的转变或破坏时也令它们更显脆弱。更甚者,岛屿物种常出现生态上的无知,这是因为它们过往没有或只有单一的猎食者,因此它们往往失去面对其他捕获者恰当的反应。这些结果常导致如鸟类失去飞行能力,或不寻常的温顺表现。以新西兰的鸟类为例,大如恐鸟般的草食性鸟类,其原始捕获者为哈斯特鹰,因此它们只须具备抵抗此捕猎者的行为便足以自保;但在人类抵达新西兰后,仅在数个世纪内便将它们消灭殆尽。为人熟知的不会飞的渡渡鸟在人类的捕猎及活动压力在,仅在200年间便被灭绝。有研究指太平洋岛屿上生活的已灭绝鸟类达2000种。新西兰则自公元2世纪后有近一半的鸟类灭绝。

海岛恢复

编辑
 
南秧鸡在转移至恢复后的海岛上成功繁衍。图片为在卡皮蒂岛上生活的南秧鸡

海岛恢复活动常被认为是由新西兰自1960年代起开始,但其实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小型计划在进行,如百慕大自1962年起便在楠萨奇岛进行恢复活动。虽然,由新西兰保育部所执行的计划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大型的计划。海岛恢复首先在居维叶岛(Cuvier Island)上进行,当中清除了山羊流浪猫,及于1993年,波利尼西亚鼠。是次计划的成功令新西兰更积极在不同海岛上报行恢复活动:除了保护上有特有种的海岛外,如红圆尾鹱,亦将部分靠近主岛的海岛进行恢复活动,并将部分未能在主岛继续存活的鸟种移到这些岛上。例如在主岛生活的南秧鸡便无法避开流浪猫、狗的威胁,便会移到这些海岛上生活。

根除引进物种

编辑

海岛恢复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根除入侵物种。由于入侵物种的出现往往是令原生动植物存活受到威胁的其中一个主因,因此移除它们成为恢复计划的重要一环。海岛也是进行清理活动的理想地点,因为当入侵物种被移除后,该地点再受此威胁的可能性便大减,只有被认为对将会移入的物种无害的物种才会被保留下来。物种清除活动既昂贵,亦很集中,所用的方法必须具针对性,而且不会对非目标物种构成太大伤害。流浪猫、山羊及三种鼠类被认为是伤害性最大的入侵物种。大型的物种、如山羊或猪等,一般可以捕猎的方式清除,如在毛里求斯龙德岛上,所有的山羊便仅由一名的枪手处理。 [1]要处理大型岛屿上的山羊,生物学家会利用头羊,并将无线电装上其身上。当它回到其群落后便能将整过群落处理掉。流浪猫一般需用不同的方法,包括需要有经验的猎手,并需进行晚间搜猎活动。

基于鼠类的数量之多,施放陷阱的效用很低,因此唯一可行的方法只剩下施毒一途。透过人手或从空中投放,或是透过维护特定人饵诱站的毒药数目以达致目的。这一方法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例如福克兰群岛、热带太平洋及新西兰当中超过40个海岛已透过此一方法而清理干净。 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原生物种与鼠类共生的环境中。诸如安那卡帕岛海峡群岛等海岛中,原生物种也有机会摄食了诱饵。在一些太平洋的海岛中,诱饵被一些陆蟹清理掉。虽然这些毒药对陆蟹没有伤害性,但却令工作人员误以为诱饵已被鼠类摄食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oors, P.J.; Atkinson, I.A.E. (1984). Predation on seabirds by introduced animals,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s severity.. In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orld's Seabirds. Cambridge: ICBP. ISBN 0-94688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