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802年),字宏肱,太原晋阳人。五代祖王松年,北齐黄门侍郎。高祖王邵,隋秘书监。曾祖王子奇,京兆府渭南县尉。祖王庆贤,京兆府美原县丞,赠太常卿。父王光谦,楚州淮阴县令,赠太子太保[1]。兄王翊,代宗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刑部侍郎。

早年从军,为折冲都尉,天宝年间在羽林军中任职。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参与讨伐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史。大历五年(770年),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安史之乱时,因唐军频繁在岭南征兵,当地的溪洞夷獠都害怕被征募,有首领梁崇牵,自号“平南十道大都统”,与覃问、西原贼张侯、夏永等人攻陷占据容州。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侯令仪耿慎惑元结长孙全绪等人,虽是容州刺史,却被迫在藤州梧州上任。至王翃到任后,散发私人财物招募将卒,许下好处,于是人各尽力。又遣使向广州节度使李勉求援,获得李勉发兵手札,出示义州刺史陈仁璀、藤州刺史李晓庭等人,设立盟约,共同讨贼。之后大战于容州,俘虏梁崇牵,尽复容州故境。前后大小百余战,生擒贼帅上献者七十余人。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奏请设置顺州,收复郁林诸州,部内渐安。后因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岭南复乱。王翃派兵赴援广州,西原贼率覃问乘容州兵马空虚,起兵来袭,被王翃设伏击败,生擒覃问。唐代宗闻而壮之,遣中使慰劳,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第京师。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入寇河中,元帅郭子仪领军抵御,王翃被征为汾州刺史、河中少尹,充节度留后,处理郭子仪幕府事务。有悍将凌正谋划叛乱驱逐王翃,王翃接到告发后,暗中将夜漏调前数刻,乱军因时间差而错过约期,被王翃一一击破,凌正被诛杀,军城遂安。

建中二年(781年)三月,振武军乱,其帅彭令芳、监军刘惠光被杀,王翃继任振武军使、东中二受降城镇北绥银麟胜等州留后。三年七月,任京兆尹。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王翃受命犒劳泾原镇军士,军士以伙食不嘉,愤而生叛,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慌忙出逃奉天,王翃与宰相崔宁、御史大夫于颀一起从延平门西逃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将作监,从幸山南。之后与卢杞一同陷害崔宁,导致崔宁被杀。

唐军收复京城,德宗回京,王翃改任大理卿。贞元九年(793年),出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入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二年(796年),检校礼部尚书,代董晋为东都留守,判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他在洛阳开置屯田二十余,铸造兵器甲胄,操练士卒,颇修军政,为后来的淮西平叛立下大功。贞元十八年(802年)六月卒,时七十余,赠礼部尚书。谥曰肃。

王翃与卢杞交好,崔宁被杀、阻止李怀光不得入朝觐见这两件事,王翃都与卢杞合谋,因此被人所议论。有子王正雅,大理卿。

注释

编辑
  1. ^ 根据《故夫人清源县君王氏墓志铭并序》:王氏,七代祖松年,北齐黄门侍郎。六代祖邵,隋秘书监。五代祖子奇,京兆府渭南县尉。高祖庆贤,京兆府美原县丞,赠太常卿。曾祖光谦,楚州淮阴县令,赠太子太保。祖翃,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司徒。父正雅,大理卿,赠左散骑常侍。

延伸阅读

编辑

[]

 旧唐书·卷157》,出自刘昫旧唐书
 新唐书·卷143》,出自《新唐书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