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鞠侯(1902年11月13日—1951年4月),名勤堉,浙江慈溪人,地理学家,珠穆朗玛峰的正名者。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一个小学校长的家中。早年曾先后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在国立东南大学期间,他师从竺可桢并任其助教。

毕业后,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务印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地工作。还曾任暨南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长,浙江大学分校教授,宁波安心中学教导主任、校长。

抗日战争期间,在慈谿参与创办了崇本补习班(后为慈湖中学南区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进入开明书店历任编审、自然科学编辑室主任。

1951年,他发现《人民日报》将世界第一高峰称为“额非尔士峰”(英国人额非尔士命名),便指出康熙年间已有中国人发现了这座峰,比英国人早100多年,他认为应按藏族传统称呼称其为“珠穆朗玛峰”。为此,他在《开明少年》1951年二月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大小高低》专门阐述此问题。其后,《人民日报》于3月4日刊登文章《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引述了王鞠侯的观点。[1]

1951年4月,王鞠侯因癌症逝世。[2]

他逝世后的次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5月8日发出通报,说明“额非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3]

著述

编辑

毕生潜心著述,译有《从法兰西到斯堪的那维亚》、《地球进化之历史》、《地质学浅说》、《近代地理学》、《地理学史》、《自然地理学》、《世界气候志》、《苏联国力的基础》等11种著作,合编有《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撰著有《地球与地面》、《青年气象学》等16部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和科普读物,还曾编有《宁波谜语》。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