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斑冢雉
眼斑冢雉(学名Leipoa ocellata)又称斑冢雉,是澳洲一种粗壮的鸟类,约有鸡的大小。牠们栖息在南澳洲州半干旱的小桉树丛林,但只余下三个分隔的群落,包括墨累河及马兰比吉河盆地、辛普森沙漠以西及西澳洲州的西南角边缘。
眼斑冢雉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鸡形目 Galliformes |
科: | 冢雉科 Megapodiidae |
属: | 眼斑冢雉属 Leipoa |
种: | 眼斑冢雉 L. ocellata
|
二名法 | |
Leipoa ocellata Gould, 1840
|
行为
编辑眼斑冢雉非常害羞及小心,在有危险时会马上逃走或躲到树中。虽然牠们很活跃,但当被骚扰时就会马上静止,以其身体的伪装能力来躲避。牠们也有多种方式逃避掠食者。
繁殖
编辑雄性及雌性眼斑冢雉栖息在同一地盘,但一般会分开居住及觅食。到了繁殖季节时,牠们之间的互动也会多起来,以进行交配。
于冬天,雄雉会在未完全长成的小桉树间,以脚来挖开一个直径3米及深1米的洼。到了冬末或初春,牠们会搜集树枝、叶子及树皮来填充,砌成一个高于地面0.6米的巢丘。下雨后,雄雉会反转及混和这些物料,让其枯萎。雄雉到了8月就会挖一个蛋穴,雌雉有时也会协助,挖掘的时间会受到温度及雨量的影响。雌雉一般会于9月及翌年2月间生蛋。雄雉会不断的加入更多土壤,继续维护巢丘。
雄雉到了4岁才筑第一个巢丘,但结构较为松散。相信牠们是一夫一妻制的。雄雉虽然会保护巢丘达9个月的时间,但也有时会走失,甚至不回到同一地盘。雌雉一般会生2-30只蛋,一般为15颗。每一只蛋约有雌雉体重的10%,整个季节来计算,蛋就是其体重的250%。蛋的数量受到雨量的影响及个体的不同。孵化期视乎气温而定,一般介乎50-100天。
雏雉会用脚来打开蛋壳,以其背来走出地面。牠们约需5-10分钟的时间才穿出3-15厘米,并要休息约1小时才能再来,约要2-15个小时才到达地面。雏鸟走出巢丘并没有先兆,出来时眼睛及喙都是闭合的,一深呼吸后就立刻打开眼。
雏雉离开巢丘后很快就会钻入丛林中。1小时内就可以走得很好,2小时就已经走得很快及可飞很短的距离。雏雉不会与其父母或其他雏雉有所接触。
保育状况
编辑眼斑冢雉受到赤狐等入侵物种的掠食,最大的威胁是其栖息地受到破坏。就像毛鼻袋熊一般,牠们很易受到气候转变的影响。在欧洲殖民前,牠们原本的数量很丰富。[2]眼斑冢雉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1]
参考
编辑-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Leipoa ocell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10-12].
- ^ Piper, Ross. Extraordinary Animals: An Encyclopedia of Curious and Unusual Animals. Greenwood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