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季刊》(英语:Science Fiction Quarterly)是美国科幻纸浆杂志,1940年创刊后一度在1943年停刊,后又于1951年复刊,1958年再度停刊。除前两期是查尔斯·霍尼格主编外,其余36期均为罗伯特·朗兹主编。20世纪30年代末,科幻杂志蓬勃发展,出版商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借机推出包括《科幻季刊》在内的三本科幻杂志。但因二战爆发导致销售不畅和纸张短缺,三本杂志都未能坚持到战争结束。1950至1951年科幻文学市场复苏后,西尔伯克莱特将《科幻季刊》和另一本杂志复刊。1958年再度停刊时,《科幻季刊》已是美国市场上最后一种科幻纸浆杂志,其他科幻杂志要么已经停刊,要么变更出版规格。

《科幻季刊》1956年8月号

《科幻季刊》的出版政策是每期转载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头条,西尔伯克莱特取得两部早期科幻小说及雷·卡明斯多部著作的转载权。霍尼格和朗兹的稿费预算都很少,特别是霍尼格实在难以买到好作品刊登。相比之下朗兹靠着人脉还能勉强维持,他在未来派作家圈子里有许多朋友愿意帮衬,其中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詹姆斯·布莱什唐纳德·沃尔海姆。杂志复刊后的出版政策不变,但实际刊登的头条小说大多远达不到长篇标准。杂志刊登的名家名作包括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第二次黎明》,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以及詹姆斯·布莱什的《共同时间》。

出版史

编辑
 
1940年夏的杂志创刊号

科幻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就开始出版,但起初没有独立发行,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推出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惊奇故事》才改变局面。到了30年代末,科幻杂志市场呈现井喷,[1]曾与根斯巴克合作的出版商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Louis Silberkleit)于1939年3月通过旗下蓝丝带杂志Blue Ribbon Magazines)推出《科幻[2]。查尔斯·霍尼格(Charles Hornig)曾于1933至1936年主编根斯巴克推出的《神奇故事》(Wonder Stories),经老东家推荐,他在1938年10月获西尔伯克莱特聘请[3][4][5]。霍尼格没有专用办公室,只能在家工作,需要时把文稿和书样带去杂志社,或把排好版的文稿拿回家校对[5]。西尔伯克莱特手下总编艾伯纳·桑德尔(Abner J. Sundell)对科幻文学缺乏了解,没有参与新杂志运营,所以霍尼格在作品拍板上完全自主[5][6]

为分摊成本,西尔伯克莱特很快决定再推出两本杂志[7],《未来幻想》(Future Fiction)创刊号于1939年11月问世,随后就是1940年7月的《科幻季刊》创刊号,三本杂志均由霍尼格主编。1940年10月,身为和平主义者的霍尼格收到服役通知,然后决定迁居加利福尼亚州并登记为良心拒服兵役者。他在西海岸继续覆行主编职责,但西尔伯克莱特对此不满,决定只由霍尼格继续主编《科幻》,邀请山姆·莫斯科维茨Sam Moskowitz)执掌另外两本杂志。[2][7][8]莫斯科维茨没有接受,事后还称他“永远不会抢别人的工作”[9][注 1]。不过,未来派(Futurians)作家唐纳德·沃尔海姆Donald Wollheim)听闻西尔伯克莱特招主编的消息后转告同好罗伯特·朗兹(Robert W. Lowndes),建议他尽快致信西尔伯克莱特。据朗兹事后回忆,沃尔海姆建议他自荐主编科幻杂志,并且薪酬上可以比霍尼格低一点,同时在信中标出当时所有科幻杂志存在的失误,特别是霍尼格有责任的那些。[7][10]1940年11月,西尔伯克莱特聘请朗兹,但据霍尼格回忆,这实际上是他移居加利福尼亚州后各方协商的结果,朗兹事后同意他的看法,觉得这很可能才是老板请他取代霍尼格的真正原因[11][12]

朗兹接手后两本杂志发行的第一期分别是1941年春的《科幻季刊》和1941年4月的《未来幻想》[2][13]。起初西尔伯克莱特不像对待霍尼格那样完全放权,朗兹为1941年4月《未来幻想》选择的七篇文章有五篇遭拒,但据新主编回忆,这年8月刊时,东家“已经对我的工作能力放心,不需要复审我认可的小说”[14]

1950年,西尔伯克莱特复刊《未来幻想》,次年又复刊《科幻季刊》,首期杂志是1951年5月号[15]。1952年,他又推出新杂志《动态科幻》(Dynamic Science Fiction[16],三本都是朗兹主编的纸浆杂志[15][16]。杂志销量喜人,但此时文摘尺寸渐趋热门,西尔伯克莱特打算尝试。1955年末,《动态科幻》已经停刊,《未来幻想》改成文摘尺寸,同时把《科幻》更名《科幻故事》(Science Fiction Stories)后采用文摘尺寸复刊,仅有《科幻季刊》保持纸浆杂志规格,因为老板觉得季刊文摘杂志不如季刊纸浆杂志畅销[17]。纸浆杂志此时已然式微,1956年《异世界》(Other Worlds)改为文摘尺寸后,市场上保持纸浆规格的科幻杂志只有《科幻季刊》[18]。1957年,大型杂志分销商美国新闻公司American News Company)突然清盘,美国杂志销售网因此剧变,再加上销量欠佳,《科幻季刊》终于停刊[19][20][21],1958年2月刊为最后一期[22]

内容和评价

编辑
 
1955年8月杂志封面

西尔伯克莱特的杂志稿酬预算很低,霍尼格的朋友朱利叶斯·施瓦兹Julius Schwartz)是文学经纪人,代理作家的作品均可供霍尼格选择,但施瓦兹要求的稿费下限是每字一美分,否则文章不能标出作者姓名。霍尼格付不起这个价格,最终他从朋友手中买来的作品大多署化名刊载,稿酬为每字半美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买到的大部分文章都曾被稿酬更高的出版物拒收,所以作品质量平平,即便出自名家也不例外。[8][23]另外,《科幻季刊》不像别的杂志那样只要确定接受就支付稿费,必须等到刊载杂志出版后才付款,进一步导致作家不愿投搞[24]

西尔伯克莱特期望每期《科幻季刊》登载一篇长篇小说[25],他获得根斯巴克同意转载《科学神奇季刊》(Science Wonder Quarterly)的两篇小说,分别是R·H·罗曼斯(R.H. Romans)的《月球征服者》(The Moon Conquerors)和奥托·威利·盖尔Otto Willi Gail)的《机遇无限》(The Shot Into Infinity)。虽然有些过时,但这些小说品质比霍尼格买来的其他作品好。[26]朗兹接手后,杂志每期刊登一部长篇的政策不变,西尔伯克莱特依然亲自选择部分作品,最终有五部雷·卡明斯(Ray Cummings)的著作在《科幻季刊》转载,时间跨度接近两年,第一部是1941年夏的《征服者塔拉诺》(Tarrano the Conqueror[25]。朗兹从未来派作家手中买来许多作品,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整体而言杂志品质改善,与同期其他杂志相比只高不低[25]

1951年复刊后,虽然杂志依然声称每期刊登一部长篇小说,但实际上大部分头条小说都达不到长篇标准,仅有极少数例外。同时,《科幻季刊》复刊后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刊登转载作品。朗兹能够支付的稿酬无法同占据领先地位的杂志竞争,但他依然表现出优秀的编辑功底,把每期季刊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科幻季刊》仍然偶有刊载未来派作家的作品,朗兹还找来一些新手合作,如波尔·安德森威廉·泰恩亚瑟·查理斯·克拉克。1951年8月号杂志登有克拉克的《第二次黎明》(Second Dawn),是《科幻季刊》上较为优秀的小说,其他名作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1956年11月),以及詹姆斯·布莱什(James Blish)的《共同时间》(Common Time,1953年8月)。[25]朗兹还在杂志上选登一些高品质的非虚构作品,如詹姆斯·布莱什的科幻中的科学系列文章,托马斯·克莱尔森Thomas D. Clareson)和里昂·斯普拉格·德·坎普L. Sprague de Camp)的科幻主题文章等[27]。布莱什于1953年通过化名小威廉·阿瑟林(William Atheling, Jr.)指出,朗兹主编西尔伯克莱特所有科幻杂志的工作表现“好到出人意料”,特别是考虑到杂志稿酬又低,付款又慢[28]

书目详细信息

编辑
1940 1
1941 2 3 4 5
1942 6 7 8 9
1943 10
1940至1943年《科幻季刊》出版详细信息,左侧是年份,上方是季度,其他
数字代表“卷号/期数”,背景色代表主编,其中蓝色是霍尼格(前两期),
黄色是朗兹(后八期),其中第五期标识的日期是“1941/42年冬”。

《科幻季刊》始终保持纸浆杂志规格,除前两期是查尔斯·霍尼格主编外,其余36期都是罗伯特·朗兹掌舵。首轮发行的十期均为144页,定价25美分;复刊再发的28期绝大多数是128页,但1953年11月至1957年5月共15期只有96页,定价也大部分是25美分,但在1957年8月涨至35美分。除创刊号由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双动杂志Double Action Magazines)出版外,其他各期都是哥伦比亚出版社(Columbia Publications)发行。[22]两家公司的业主都是路易斯·西尔伯克莱特[2][22]

十一 十二
1951 1/1 1/2 1/3
1952 1/4 1/5 1/6 2/1
1953 2/2 2/3 2/4 2/5
1954 2/6 3/1 3/2 3/3
1955 3/4 3/5 3/6 4/1
1956 4/2 4/3 4/4 4/5
1957 4/6 5/1 5/2 5/3
1958 5/4
1951至1958年《科幻季刊》出版详细信息,左侧是年份,上方是月份,其他数字代表“卷号/期数”,
均为朗兹主编。

《科幻季刊》发行过三期英国重印版,均由杰拉尔德·斯旺(Gerald Swan)出版。1940年夏的美国原版转印过两次,第一次有删节,书名《洋基科幻》(Yankee Science Fiction),1942年2月号,第三期;第二次是1943年的平装书《月球征服者》,无删节。1941/42年冬的美国原版杂志也在1943年推出英国重印版,书名《进入第四维度和其他故事》(Into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Other Stories)。[22]

复刊后的《科幻季刊》前13期有十期经索普与波特出版社(Thorpe & Porter)发行英国版,与原版相比有删节。原版前13期从1951年5月持续到1954年5月,英国再版的十期从1952年2月发行至1955年8月,未转印的三期分别是1951年11月、1952年5月和1953年8月。英国再版的顺序与原版不同,分别是:1951年5月、1951年8月、1952年2月、1952年11月、1952年8月、1953年5月、1954年2月、1953年11月,1953年2月、1954年5月。前两期杂志定价十便士,之后八期均为五便士,第一期为132页,第二期130页,第三、四期100页,后六期98页。[22][29][注 2]

《科幻故事》没有专门的选集问世,不过伊万·霍华德(Ivan Howard)曾于20世纪60年代为西尔伯克莱特的贝尔蒙特图书Belmont Books)编著选集,所有内容都选自西尔伯克莱特的杂志,其中1963年出版的《罕见科幻》(Rare Science Fiction)收录三篇《科幻季刊》小说[22][30][31]

注释

编辑
  1. ^ 麦克·阿什利(Mike Ashley)称莫斯科维茨拒绝是“因为他和霍尼格的友谊”[10],但埃里克·莱夫·达文(Eric Leif Davin)认为两人没交情[11]
  2. ^ 阿什利称十期英国版《科幻季刊》均为128页,定价五便士,与网络推想小说数据库提供的信息不符,网络推想小说数据库是以杂志目录为来源,相比之下更准确可靠,所以在上文采用[22][29]

脚注

编辑
  1. ^ Edwards & Nicholls (1993), pp. 1066–1068.
  2. ^ 2.0 2.1 2.2 2.3 Ashley & Thompson (1985), pp. 518–519.
  3. ^ Ashley (2000), p. 260.
  4. ^ Davin (1999), p. 102.
  5. ^ 5.0 5.1 5.2 Davin (1999), pp. 111–112.
  6. ^ Davin (1999), p. 121.
  7. ^ 7.0 7.1 7.2 Ashley (2000), pp. 147–149.
  8. ^ 8.0 8.1 Ashley & Thompson (1985), p. 512.
  9. ^ Knight (1977), p. 64.
  10. ^ 10.0 10.1 Ashley (1985a), p. 278.
  11. ^ 11.0 11.1 Davin (1999), pp. 122–123.
  12. ^ Davin (1999), p. 115.
  13. ^ Ashley (1985a), p. 284.
  14. ^ Davin (1999), p. 119.
  15. ^ 15.0 15.1 Ashley (2005), pp. 41–42.
  16. ^ 16.0 16.1 Ashley (2005), p. 44.
  17. ^ Ashley (2005), p. 60.
  18. ^ Ashley (2005), p. 73.
  19. ^ Ashley (1976), p. 54.
  20. ^ Ashley (1985b), p. 548.
  21. ^ Ashley (2005), p. 190.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Ashley (1985b), pp. 549–550.
  23. ^ Ashley (2000), pp. 147–148.
  24. ^ del Rey (1979), p. 123.
  25. ^ 25.0 25.1 25.2 25.3 Ashley (1985b), pp. 546–547.
  26. ^ Ashley (2000), p. 148.
  27. ^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28. ^ Atheling (1967), p. 47.
  29. ^ 29.0 29.1 Series: Science Fiction Quarterly (UK).
  30. ^ Ashley (1985a), p. 283.
  31. ^ Rhoades (2008), p. 72.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