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淑女
Pink Lady(日语:ピンク・レディー,罗马化:Pinku Redī)是日本二人女子流行乐团体,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活跃,成员为根本美鹤代(Mie)与增田惠子(Kei)。其多数曲目多由阿久悠(作词)与都仓俊一(作曲)携手共同打造。所属事务所为T&C ミュージック,音乐出版权利与管理则由Burning Publishers负责。1976年至1979年间,在日本乐坛声势惊人,红遍大街小巷。
Pink Lady | |
---|---|
组合 | |
音乐类型 | 偶像歌谣 |
出道地点 | 日本静冈县静冈市葵区 |
活跃年代 |
|
唱片公司 | |
网站 | Victor Entermainment |
相关团体 | 粉红宝贝 |
已离开成员 | |
根本美鹤代(Mie) 增田惠子(Kei) |
经历
编辑早期
编辑两人都在静冈县出生长大,是同一所学校的同学。1976年3月,在选秀节目“明星诞生!”中第一次公开亮相。
颠峰
编辑Pink Lady一出道即走偶像路线,曲风容易上口轻快,带着迪斯可舞曲的味道,并搭配与乐曲完美配合的舞蹈。
1976年到1979年间,她们俩的单曲如洪水般横扫整个日本市场,连续8张单曲占据Oricon公信榜冠军超过5周,其中5张为百万单曲,受欢迎的程度如爆炸般高涨。累计在Oricon单曲榜占据冠军达63周,曾是所有歌手的最高纪录,一直到2015年1月26日才被B'z的第51张单曲有顶天的64周打破,不过此纪录也保持了整整36年,而且B'z花了47张单曲才达成64周冠军,而Pink Lady仅用9张单曲就达到了63周冠军,由此可见当年她们俩的人气是无人能敌的。而女性团体获得9张冠军单曲的纪录,一直到近30年后的2006年才被早安少女组的歩いてる所打破。
反映了作词者阿久悠作品的风格,把年轻人的性奔放当作题材的“胡椒警部”与“海滨的辛巴达”,反映了UFO风潮的“UFO”,反映王贞治全垒打记录的“左手投手”,有许多反映时代流行相关的乐曲。再者,服装也因为配合演出内容而有不同特征,如“UFO”的宇宙服,“左手投手”中的粉红制服,至于表演“透明人”与“变色龙·army”时,在电视节目中也有身影消失与服装变色等特效。
Pink Lady的歌曲和舞蹈在当时的年轻女孩间引起广泛的模仿,‘侦探!夜间爆炸性消息’于2001年2月9日播放的“30代的女性全部能跳Pink Lady的舞蹈动作?”对街头女性们进行随机采访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能跳出“UFO”或“左手投手”的舞蹈动作,可以想见当时的流行程度。
另外,当时也有FEVER(フィーバー)、Apache、Cats★Eye等模仿Pink Lady的女性团体纷纷出现,也说明了她们俩受欢迎的程度。
下坡,美国活动,解散
编辑然而,1978年12月31日是她们事业下坡的开端。他们拒绝了该年红白歌唱大赛的邀请,而在日本TV系的慈善事业节目里演出,此后进入美国演艺圈而“背弃”日本市场这些行动,以结果论,对欢迎度带来了坏影响。当时的‘红白歌唱大赛’是收视率70%以上,受日本举国上下欢迎的节目,辞退红白可说是难以想像的行为。Pink Lady演出的节目与红白在收视率的竞争上,是惨败的结果,从此与跟NHK 的关系也有了坏影响。
另一件负面消息是,Pink Lady经纪人曾对外公布要邀请盲人学校学童参与录影,但之后学校方面却否认了此事。此事让不少人认为她们想利用盲童炒作自己的知名度。
关于执意前往美国发展的原因不清楚,不过,当时确实得到了许多美国歌迷,也是极少数在美国正式节目演出甚至拥有固定节目(NBC《Pink Lady and Jeff Show》)的外国组合。可是,因在美国变为更性感的形象,损坏了日本国内的印象。由于对美国市场缺乏远见且以国内市场优先考量下,之后被不得已从美国撤退。
活动方针和印象策略等,不是Pink Lady本人筹划,而是有关工作人员负责。两人拼了命地工作,从出道开始,过着常常睡觉睡到一半连夜爬起来赶工的生活,却不明白自己实际的受欢迎度(直到去地方公演的时候,看大量的观众聚集才第一次体会到自己的人气)。但在爆红之后,却由于前述的红白辞退和前往美国这些与自己意志无关的事大受打击,可说带有许多悲剧色彩。
1979年开始,欢迎度快速蒙上阴影,1980年时在电视节目上也不像数年前一样受到超级巨星的待遇了。1981年3月31日,一个雪雨纷飞的寒冷夜晚,后乐园棒球场上,Pink Lady召开解散音乐会。活动期间总计4年7个月。所属事务所紧接着倒闭,社长横木泰夫也离开了演艺圈。
今日
编辑解散后,两人各自继续进行歌手与演员事业,直到今日。
2010年9月1日,未唯(根本美鹤代)及增田惠子决定重组;于同年12月1日把组合复活,活动再次展开。2011年5月开始,粉红淑女展开Concert Tour 2011 "INNOVATION" [1][2]
在美国的纪录
编辑- Pink Lady是美国Billboard公信榜自1958年开榜五十余年以来,唯二打入HOT 100中Top 40的日本歌手之一。其单曲"Kiss In The Dark"取得了第37名。另一歌手为坂本九于1962年因其单曲《昂首向前走》取得了冠军。
作品集
编辑单曲
编辑- Pepper Keibu (August 1976) - #4
- S.O.S. (November 1976) - 1 week at #1
- Carmen '77 (March 1977) - 5 weeks at #1
- 海滨的辛巴达 (June 1977) - sold 1 million, 8 weeks at #1
- WANTED (通缉) (September 1977) - sold 1.2 million, 12 weeks at #1
- UFO (December 1977) - sold 1.55 million, 10 weeks at #1
- 左手投手 (March 1978) - sold 1.46 million, 9 weeks at #1
- Monster (June 1978) - sold 1.1 million, 8 weeks at #1
- Tomei Ningen (September 1978) - 4 weeks at #1
- Chameleon Army (December 1978) - 6 weeks at #1
- Zipangu (March 1979) - #4
- Pink Typhoon (In the Navy) (May 1979) - #6
- Nami Nori Pirates (July 1979) - #4
- Kiss in the Dark (September 1979) - #19 Japan, #37 USA
- Monday Mona Lisa Club (September 1979) - #14
- Do Your Best (December 1979) - #36
- Ai Giri Giri (March 1980) - #58
- Sekai Eiyuu Shi (May 1980) - #45
- Uta-Kata (September 1980) - #48
- Remember (Fame) (December 1980) - #86
- Last Pretender (January 1981) - #85
- OH! (March 1981) - #46
解散后单曲
编辑- Fushigi Love (1984)
- Pink Eyed Soul (1996)
- Tereba Ga Kita Hi (2003)
原创专辑
编辑- Pepper Keibu (1977)
- Hoshi kara Kita Futari (1978)
- Pink Lady no Katsudou Ooutsushin (1978)
- Magical Musical Tour (1979)
- Kiss in the Dark (1979)
- We Are Sexy (1979)
- Turning Point (1980)
- Suspense (1984)
现场专辑
编辑- Challenge Concert (1977)
- Summer Fire '77 (1977)
- Bye Bye Carnival (1978)
- America! America! America! (1978)
- '78 Jumping Summer Carnival (1978)
- Live in Budokan (1979)
- Sayonara Pink Lady (1981)
精选辑
编辑- Best Hit Album (1977)
- Best Hit Album 2 (1978)
- Best Hit Album 3 (1979)
- Pink Lady (1981)
- Pink Lady Best Selection (1996)
- Pink Lady Twin Best (1997)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解散やめ!”ピンク・レディーが再结成 年内ニューアルバム&来年复活コンサー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0年9月1日付、oricon style
- ^ ピンク・レディーが复活宣言! ライバルAKBには“燃えちゃうか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0年9月1日付、共同通信
参考书目
编辑- Schilling, Mark. Pink Lady. The Encyclopedia of Japanese Pop Culture. New York: Weatherhill. 1997: 186–189. ISBN 0-8348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