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11月9日)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0年11月9日) |
苗语是苗族人语言的统称,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分布在中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苗语可以分为湘西(100万人)、黔东(210万人)和川黔滇(300多万人)三大方言。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这三大方言与布努语等语言共同组成苗语支。
苗语 | |
---|---|
lol Hmongb, hveb Hmub, dut Xongb, ad Hmaob lul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越南 寮国 泰国 美国 |
母语使用人数 | 600多万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2 | hmn |
ISO 639-3 | hmn ——囊括代码各项代码: hmv – Hmong Domww – 白苗方言hnj – 绿苗方言hmz – 汉苗方言cqd – 苗语川黔滇方言hrm – 角苗方言hmf – Hmong Don |
方言分类
编辑以下为苗语的三个主要分支:
- 湘西方言(dut Xongb),又名“东部方言”或“红苗”,100万人:
- 黔东方言(hveb Hmub),又名“中部方言”或“黑苗”200多万人:
- 川黔滇方言,又名“西部方言”,300多万人:
- 川黔滇次方言(lol Hmongb),200多万人(国内150万人),分为第一cqd、第二sfm、第三土语,包括白苗mww、青苗hnj、角角苗hrm、汉苗hmz、hmv、hmf等方言;
- 滇东北次方言 (ad Hmaob lul) ,又称大花苗hmd,30万人;
- 贵阳次方言,19万人,分为北部huj、西南hmg、南部hmy、西北、中南五个土语;
- 惠水次方言,18万人,分为北部hmi、西南hmh、中部hmc、东部hme四个土语;
- 麻山次方言,14万人,分为中部hmm、北部hmp、西部hmw、南部hma、东南、西南六个土语;
- 罗泊河次方言 hml,6万人。
- 重安江次方言 hmj,又称革家语,6万人。
- 平塘次方言,2万4000人,分为东部、北部、南部、西部四个土语。
音韵
编辑苗语各方言的声母数量都超过韵母。
声母
编辑特点有:
韵母
编辑韵母一般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没有塞音韵尾。
声调
编辑据推测,古苗语曾有过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和中古汉语的四声相应。后来根据古苗语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分阴阳,共八个声调。在一些方言中,这些声调又发生了分化和合并。现代苗语各方言有3到13个声调不等,但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方言标准点的声调对应如下。
调类 | 序号 | 苗文字母 | 调值 | |||
---|---|---|---|---|---|---|
湘西 | 黔东 | 川黔滇 | 滇东北 | |||
阴平 | 1 | b | 35 | 33 | 43 | 55 |
阳平 | 2 | x | 31 | 55 | 31 | 35 |
阴上 | 3 | d | 44 | 35 | 55 | 55 |
阳上 | 4 | l | 33 | 22 | 21 | 33/12 |
阴去 | 5 | t | 53 | 44 | 44 | 33 |
阳去 | 6 | s | 42 | 13 | 13 | 53/31 |
阴入 | 7 | k | 并入第3调 | 53 | 33 | 11 |
阳入 | 8 | f | 并入第4调 | 31 | 24 | 53/31 |
文字
编辑1905年,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创办了光华小学。他和苗族人杨雅各等合作,针对分布在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一带苗族的语言特色,结合英文字母及标点符号建立起一套拼音文字系统理论,现称滇东北老苗文,又称柏格理苗文、石门坎苗文、框式苗文。并曾用于翻译《圣经》和赞美诗。[1]另外,云南昆明市禄劝县一带信仰基督教的彝族和傈僳族也使用外国传教士根据柏格理苗文字母设计的彝文和傈僳文,称柏格理彝文(也称黑彝文)和柏格理傈僳文,分别记录的是彝语东部方言和傈僳语禄劝方言。[2]
1950年代中国大陆政府对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各设计了一套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980年代又略有调整。
注释
编辑- ^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1-09.
- ^ 上海辞书出版社《民族词典》,1987年8月第1版,1989年三月第2次印刷,ISBN:7-5326-0041-6/D.2
参考书目
编辑- 王辅世主编,《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
- 王辅世、毛宗武,《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 李云兵,《苗语方言划分遗留问题研究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12-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