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英语:Viticulture)是一门专门研究葡萄和生产葡萄的学科,内容包含所有在葡萄园中所进行的园艺工作,为园艺学的一个分支。

酿酒葡萄

葡萄栽培的工作内容为育苗、选地种植、灌溉施肥树冠管理英语Canopy (grape)、冬季剪定英语Pruning虫害防治、观察果实的发育情况以及其中的酒品特色英语Typicity等,并决定采收时机。

葡萄栽培历史

编辑

葡萄栽培最早起源于中亚南部、北非,包含里海黑海北地中海以及南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1][2]

公元前1000年左右,葡萄栽培开始在古希腊出现,并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势力范围扩展至东欧、北非埃及等地,同时也将两地的葡萄栽培技术传到了意大利、法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由于地中海沿岸气候适合葡萄栽培,因此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生产便开始在此地区兴盛起来,之后并随着贸易、殖民等活动将葡萄栽培等产业扩展到全世界。[1][2]

目前葡萄栽培遍及世界五大洲,大部分的葡萄园位于北纬20°-52°与南纬30°-45°之间的地区,总栽培面积超过七百万公顷,年产量逾六千万吨。[3]

葡萄生物学特性

编辑

葡萄形态与特征

编辑

葡萄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所构成,以下将葡萄各部分器官及其形态特征分别作概述:[4]

葡萄的根部系统相当发达,属肉质根,可贮藏大量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由骨干根与吸收根(幼根)所组成。骨干根为多年生,呈黑褐色,幼根刚萌发时呈白色或微黄色,之后逐渐木质化外表而转成褐色。[4][5]

葡萄为藤本植物,因此地上部的茎会攀缘著其他树木或者物体向上生长,葡萄的茎又称之为枝蔓,主要由主干、主蔓、侧蔓、结果母枝、新梢或副梢所组成。[4][5]

葡萄的叶为单叶互生,叶柄长而且叶片较大,叶片呈掌状,有三裂、五裂、全缘三种型态,嫩叶叶片背面绒毛较多,在葡萄品种鉴别上,可依据叶片形态、色泽以及叶背绒毛的多寡来帮助辨别。[4][5]

花絮、花朵、卷须

编辑

葡萄的花絮为复穗状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絮,花絮由花絮梗、花絮轴、花梗和花蕾所组成。葡萄花有完全花、雌性花及雌性花三种类型。由于完全花具有正常的雌、雄蕊,授粉容易,因此栽植葡萄大多数会选择完全花品种。[4][5]

葡萄卷须与花絮都是茎的变态,两者为同源器官。在栽培过程中,为了减少养分消耗以及避免管理上的麻烦,通常会将卷须摘除。[4][5]

果穗、果实、种子

编辑

葡萄的果穗是由花序上的花朵,经授粉受精后结果而来,主要由穗梗、穗轴和果实组成,果穗形状因品种而有圆锥形、圆柱形、球形等。果穗大小以果穗长度来作区分,长度在10公分以下者为小型,10~15公分为中型,15公分以上为大型,通常果穗大小与果穗上果实着生密度会与品种及栽培过程控制有关。[4][5]

葡萄的形状、大小、颜色因品种而异。常见的有圆形、扁圆形、长圆形、椭圆形、鸡心形、卵形、倒卵形等。果皮的颜色有黄、绿、红、蓝、黑、紫等颜色。 一般果实中含1~4颗种子,种子发育会与果实发育息息相关,内含种子数量多的果实较大、含种子数量少的果实偏小。[4][5]

葡萄生命周期

编辑

葡萄的生命周期从种子萌发开始,一直到成年、死亡为止,其间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6]

  • 胚胎期
  • 幼年期
  • 结实期
  • 衰老死亡期

葡萄年周期

编辑

除了葡萄的生命周期以外,每年葡萄还会进行周期性的变化,尤其在温带气候下甚为明显,分为:[6]

  • 休眠期
  • 营养生长期

葡萄品种

编辑

葡萄是葡萄科葡萄属的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全属共有70多种。而目前在全世界作为栽培用的葡萄品种则有一万种以上,这些品种主要是来自于欧洲种(欧亚种)、美洲种、东亚种以及欧美杂交种。[7][8]

一般常见的酿酒葡萄原产地最早是从西欧一路到波斯里海沿岸,但因为葡萄对环境的的高度适应力,以及偶然发生的突变,加上人类不断的引进至新环境,直至今日,全世界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地区都可以见到葡萄的踪迹。[9]

葡萄栽培概述

编辑

育苗

编辑

葡萄的育苗分为三部分:育苗地选择、适合的繁殖方法、有效的栽培管理。[10]

育苗地选择

编辑

因为葡萄的生长期喜好在温暖、阳光充足且干燥的环境中,因此育苗地最好要选在向阳、地势平坦、土壤深厚、灌溉及排水良好的土地上,低洼地、盐碱地、灌溉不便的地方较不适宜。[11]

繁殖方法

编辑

葡萄繁殖方法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种,一般在栽培上以无性繁殖为主,分为扦插、压条、嫁接、茎尖培养四种。[12]

栽培管理

编辑
葡萄架式
编辑

葡萄是攀缘植物,在适合的生长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一年新枝的生长量可达十米,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利用生长空间,在有限的单位面积下容纳更多的枝条来进行结果,以及充分利用日照,获得高产量与高质量的葡萄,同时降低土地及管理成本,因此需要利用各种架式来进行葡萄栽培,一般架式可分为篱架、棚架、棚篱架三种。[13]

葡萄整枝
编辑

葡萄整枝即是配合葡萄架式以及修剪工作,将葡萄树冠培养成一定的形态,促进各部分枝蔓生长均衡,能够充分接受到日照,以获得良好的生产。[14]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脚注
  1. ^ 1.0 1.1 翟衡(2001年):《酿酒葡萄栽培及加工技术》,第4页,北京市:中国农业出版社。
  2. ^ 2.0 2.1 魏文娜(1984年):《葡萄栽培与加工》,第5页,中国大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 董清华(2001年):《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第1页,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魏文娜(1984年):《葡萄栽培与加工》,第42-44页,中国大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张国海(2006年):《葡萄栽培技术》,第20-25页,中国大陆:中原农民出版社。
  6. ^ 6.0 6.1 董清华(2001年):《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第37-39页,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7. ^ 张国海(2006年):《葡萄栽培技术》,第5-6页,中国大陆:中原农民出版社。
  8. ^ 魏文娜(1984年):《葡萄栽培与加工》,第22页,中国大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9. ^ Johnson, H. Vintage: The Story of Wine. Simon and Schuster. 1989: 17–19. ISBN 0-671-68702-6. 
  10. ^ 魏文娜(1984年):《葡萄栽培与加工》,第72页,中国大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 董清华(2001年):《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第46页,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12. ^ 董清华(2001年):《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第47-48页,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
  13. ^ 魏文娜(1984年):《葡萄栽培与加工》,第93页,中国大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 张国海(2006年):《葡萄栽培技术》,第45页,中国大陆:中原农民出版社。
  • 文献
    1. 魏文娜. 《葡萄栽培與加工》. 中国大陆: 湖南科学技术. 1984年12月: 223页 (中文(中国大陆)). 
    2. 董清华、张锡金等. 《葡萄優質高效栽培》. 北京市: 知识产权. 2001年1月: 161页. ISBN 7-80011-515-1 (中文(中国大陆)). 
    3. 翟衡、杜金华等. 《釀酒葡萄栽培及加工技術》. 北京市: 中国农业. 2001年6月: 508页. ISBN 7-109-06806-4 (中文(中国大陆)). 
    4. 张国海. 《葡萄栽培技術》. 中国大陆: 中原农民. 2006年2月: 86页. ISBN 7-80641-926-8 (中文(中国大陆)). 
    5. Francesco Emanuelli, Silvia Lorenzi, Lukasz Grzeskowiak, Valentina Catalano, Marco Stefanini, Michela Troggio, Sean Myles, José M. Martinez-Zapater, Eva Zyprian, Flavia M. Moreira, and M. Stella Grando.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ssessed by SSR and SNP markers in a large germplasm collection of grape. BMC Plant Biology (BioMed Central Ltd.). 2013, 13: 39. doi:10.1186/1471-2229-13-39.  (英文)
    6. Echikson, Tom. Noble Rot. NY: Norton, 2004.
    7. McCoy, Elin. The Emperor of Wine. NY: HarperCollins, 2005. (英文)
    8. Abu-Hamdeh, N.H. 2003. Compaction and subsoiling英语subsoiling effects on corn growth and soil bulk density. Soi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67:1213-1219.(英文)
    9. Conradie, W.J., J.L.Van Zyl, P.A. Myburgh. 1996. Effect of soil preparation depth on nutrient leaching and nutrient uptake by young Vitis vinifera L.cv Pinot noir.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nol. Vitic. 17:43-52. (英文)
    10. Dami, I.E., B. Bordelon, D.C. Ferree, M. Brown, M.A. Ellis, R.N. William, and D. Doohan. 2005. Midwest Grape Production Guide. The Ohio State Univ. Coop. Extension. Service. Bulletin. 919-5. (英文)
    11. Kurtural, S.K. 2007. Desired Soil Properties for Vineyard Site Selec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HortFact – 31- 01. (英文)
    12. Kurtural, S.K. 2007. Vineyard Desig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HortFact – 3103. (英文)
    13. Kurtural, S.K. 2007. Vineyard Site Selec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HortFact – 31-02. (英文)
    14. John Phin. 1862 (still in print). Open Air Grape Culture : A Practical Treatise On the Garden and Vineyard Culture of the Vine, and the Manufacture of Domestic Wine Designed For the Use of Amateurs and Others. (英文)
    15. Schonbeck, M.W. 1998. Cover Cropping and Green Manuring on Small Farms in New England and New York. Research Report #10, New Alchemy Institute, 237 Hatchville Rd. Falmouth, MA 02536. (英文)
    16. Tesic, Dejan, M. Keller, R.J. Hutton. 2007. Influence of Vineyard Flo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Grapevine Vegetative Growth, Yield, and Fruit Compos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 Vitic. 58:1:1-11. (英文)
    17. Zabadal, J.T. Anderson, J.A. Vineyard Establishment I – Preplant Decisions. MSU Extension Fruit Bulletins – 26449701. 1999. (英文)
    18. Tesic, Dejan, M. Keller, R.J. Hutton. Influence of Vineyard Floo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Grapevine Vegetative Growth, Yield, and Fruit Compos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 Vitic. 58:1:1-11. 2007. (英文)

延伸连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