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海姆地球仪
贝海姆地球仪(Erdapfel)是马丁·贝海姆于1490年至1492年间制作的地球仪。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地球仪,由两个层压的亚麻制半球构成,以木材加固并覆盖上以乔治·格洛肯顿的球面经线展开法制作的地图。[1]地图先在纸上绘制,接着黏贴在包覆地球仪的羊皮纸上。[2]
这颗地球仪尚未包含美洲的部分,因为哥伦布船队要迟至1493年3月才会返航西班牙。地球仪展示的是放大的欧亚大陆,以及在欧洲与亚洲之间空无一物的海洋,虚构的圣布伦丹岛也包含在内。Cipangu (马可波罗对日本的称呼)比正常面积大很多,位置较实际位置偏南;之后的亨利克斯·马特拉斯·杰马努斯的地图猜想了在黄金半岛(马来西亚)东边有个巨大的幻影半岛。
地球仪之所以被称为“苹果”可能与“帝国苹果”(十字圣球 )有关,当时十字圣球与其它神圣罗马帝国的御用标志(Reichskleinodien)一起保藏在纽伦堡。这个名字与德国南部和奥地利现代意义的Erdapfel(马铃薯)无关,马铃薯在那时候尚未从美洲带到欧洲。
这颗地球仪被制作出来后,一直放在纽伦堡市政厅的接待室中。到16世纪初,转由贝海姆家族持有。1907年,它被转移到纽伦堡的日耳曼博物馆。1992年,被转移到维也纳工业大学一段时间,由贝海姆数位地球仪专案以高分辨率研究。[3]2011年,日耳曼国家博物馆对其第二次数码化。[4]
地球仪自古典时代即存在,例如克拉特斯地球仪 ,然而连残片在内都未能保存到现代,只剩一个公元二世纪的天球“法尔内塞的阿特拉斯”幸存。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er Behaim-Globus in Nürnberg. Bayern-online.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德语).
- ^ Hering, Bernd. G. Bott; J. Willers , 编. Die Herstellungstechnik des Behaim-Globus: Neue Ergebnisse. Nürnberg: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 1992.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2=
(帮助) - ^ Lionel Dorffner: Der digitale Behaim-Globus – Visualisierung und Vermessung des historisch wertvollen Originals, in: Cartographica Helvetica 14/1996.
- ^ Digitalisierung durch das Germanische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德语)
延伸阅读
编辑- Ravenstein, Ernst G. Martin Behaim, His Life and His Globe. George Philip & Son, Ltd. 1908 [202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