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腿虫属
缺盔贫腿虫(学名:Paucipodia inermis)是贫腿虫属(学名:Paucipodia)的一个在分类上具有争议的叶足动物,是位于帽天山页岩发现的。是一种身体柔软、类似毛毛虫的动物、双侧对称细环状的动物,它是由六对无关节的圆柱形腿支撑身体,每条腿的末端都有两个爪子。由细长的头部与躯干的轮廓较不明显,背部和躯干缺乏骨片,显示腿是成对的[1]。贫腿虫被归类在贫腿虫类群(Paucipodiids)这种软体动物的所有标本的边缘几乎都是光滑而清晰的。 仅在较高放大倍率下才会出现轻微的波浪状外观,主体细长并向两端逐渐变细。 这种动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的寒武纪异虫纲动物之一,长 10.69公分至12公分,宽0.43公分。[2]
缺盔贫腿虫 化石时期:寒武纪第三期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并系群: | †叶足动物 Lobopodia |
纲: | †异虫纲 Xenusia |
目: | †始有爪目 Archonychophora |
科: | †贫腿虫科 Paucipodiidae Hou et al., 2004[1] |
属: | †贫腿虫属 Paucipodia Chen, Zhou & Ramsköld, 1995 |
种: | †缺盔贫腿虫 P. inermis
|
二名法 | |
†Paucipodia inermis Chen, Zhou & Ramsköld, 1995
|
命名
编辑源自拉丁语paucus 少、缺乏的意思和希腊语πούς(podos)是脚的意思。词源。 源自拉丁文inermis,无盔甲,指的是缺乏支撑刺的板(spine-bearing plates)。[2]
身体
编辑第一对腿之前的整个身体部分在称作构成头部。 头部的长度是宽度的2~3倍,前面稍微变细,前缘呈圆形。在头部的前缘有一个小的、圆形的、微红色的结构,与消化道相连, 此结构推测位于嘴巴开口的位置附近。 头部比尾部窄得多,头部和尾部末端逐渐变细。 怪诞虫标本中也存在类似的结构,其位置不太相同。在化石中有发现到一些类似消化器官的痕迹,例如:肠子。身体两端延伸超越叶足。
身体细长,长124毫米(12.4公分),宽度几乎为2.2毫米。 它可以分为“段”(segments),以腿连接身体与另一个腿之间连接身体的两个点作为一节。每段的长度近乎相等,第一段RI和R2附着之间为3.0毫米,R2到R3后向增加毫米,然后R3到R4为3.3毫米,向R4至R5后减小毫米。 [2]
分类
编辑贫腿虫证明了寒武纪叶足类多样化、单系群的进一步成员。 随后的研究为该组添加了新的分类群,并证明了整个群体中重要结构的同源性,叶足类动物在早寒武世就已经高度进化,形态也很比较先进。骨片构成了这些叶足动物的独特且明显同源的特征。 然而,该组的几种动物缺乏骨片,即埃谢栉蚕属和贫腿虫。 这两种动物中没有板的情况与其他形式不平行独特的共同特征,而Ramsköld认为这些骨片的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差异可能不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与Budd对埃谢栉蚕属等非骨片形式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贫腿虫与其他已知的寒武纪异虫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缺乏骨片和叶足动物有差异,并且具有异常的一个环和少量的叶足。 除了埃谢栉蚕和贫腿虫之外,寒武纪异虫纲在躯干上拥有成对的骨片。[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Hou, Xian‐Guang; Ma, Xiao‐Ya; Zhao, Jie; Bergström, Jan. The lobopodianPaucipodia inermisfrom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fauna, Yunnan, China. Lethaia. 2004-09, 37 (3). ISSN 0024-1164. doi:10.1080/00241160410006555.
- ^ 2.0 2.1 2.2 Jun-yuan, Chen; Gui-qing, Zhou; Ramsköld, Lars. A new Early Cambrian onychophoran-like animal, Paucipodia gen. nov., from the Chengjiang fauna,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1994, 85 (4) [2023-11-05]. ISSN 0263-5933. doi:10.1017/s0263593300002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