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形玉串饰

由多顆鈴形玉珠組成的配飾

铃形玉串饰,是一种由多颗铃形玉珠组成的配饰,主要出现于台湾新石器时代。其组成的玉珠因形似铜铃,故而以铃形称之,主要以台湾闪玉制成,其上带有小孔,推测是作为串绳或者固定使用,其最大体径约在4-6毫米[1]:5

卑南遗址铃形玉串饰(国宝)(©Pbdragonwang)
卑南遗址铃形玉串饰(国宝)(©Pbdragonwang)

发现纪录

编辑

最早发现铃形玉珠的地点为屏东垦丁遗址,后续于卑南遗址进行发掘时又陆续发现,而于1997年吕宋岛西南端的卡达因遗址亦出土一颗形制相近的玉珠,并经检测确认其质地为台湾闪玉[2],可能反映区域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学者依卑南遗址出土情形观察,铃形玉串饰多出土于女性墓主石板棺中,且根据与头骨位置推测应是配于前额或者系坠于头带的缀珠[1]。同时,在卑南遗址发掘超过1500多座石板棺中,仅有7座墓葬出土铃形玉珠,有其稀有及特殊性[1]。其个别玉珠形态及大小十分接近,显见专业技术及品质要求,使用者可能具有特殊身份或阶级[2]

制作方式

编辑

铃形玉珠的体积十分精巧,制作通常是取小件的柱状石材,先在一端穿孔后,再将其余部位棱角修磨成圆滑状,在穿孔处则削薄成片状[3]

指定国宝

编辑

目前被指定为国宝的一组铃形玉串饰典藏于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由152颗铃形玉器串成,出土自卑南遗址石板棺,位置位在墓主头侧被推测为头饰,推测年代距今4000至3500年前。每颗铃形玉珠体积微小,其高、宽、厚约在5mm左右,穿孔孔径更小于1mm,制作精良且造型独特[4]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连照美. 臺灣新石器時代陪葬玉器「鈴形玉珠」的研究 Comparative Studies on "Jade Bell-shaped Beads" of Peinan and Kenting, Neolithic Taiwan.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2003-06, 60: 5-35 (中文(台湾)). 
  2. ^ 2.0 2.1 洪晓纯; 饭冢义之; Santiago, Rey A. 海外遺珠——一顆在菲律賓出土的史前臺灣鈴形玉珠. 《故宫学术季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4, 21 (4): 43-56 [202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中文(台湾)). 
  3. ^ 中华民国文化部. 鈴形玉珠-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中文(台湾)). 
  4. ^ 鈴形玉串飾.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3-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