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鸟属
伊比利亚鸟属(属名:Iberomesornis,意为“伊比利的中古鸟类”),又名伊比利亚中鸟,是一种原始鸟类。其化石是于1985年在西班牙昆卡省拉斯奥亚斯(Las Hoyas)的下白垩纪地层发现。牠们生存于1亿3700万-1亿2100万年前的豪特里维阶及巴列姆阶。该地层曾是围绕湖泊的森林。伊比利亚鸟的身体比始祖鸟更为进化。同期的其他鸟类大部分是有爬行类长尾巴的特征,但伊比利亚鸟的脊椎末端只是连接尾羽的尾综骨。伊比利亚鸟双翼有爪,但拇指退化。胸篮并没有钩突。
伊比利亚鸟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前期,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鸟翼类 Avialae |
演化支: | †反鸟亚纲 Enantiornithes |
目: | †伊比利亚鸟目 Iberomesornithiformes |
科: | †伊比利亚鸟科 Iberomesornithidae |
属: | †伊比利亚鸟属 Iberomesornis Sanz & J. Bonaparte, 1992 |
模式种 | |
罗氏伊比利亚鸟 Iberomesornis romerali Sanz & J. Bonaparte, 1992
|
伊比利亚鸟体型极小,全长估计约 9 公分,翼展可能不及 15 公分,体重 9.5 克,远小于现今的麻雀,也是欧洲最小的中生代鸟类[1]。但牠们飞行能力相当好,且可能会猎食昆虫及细小的动物。牠们喜欢栖息在水边环境,在水面上可以捕捉昆虫。虽然牠们可以做出多种飞行的动作,如转向及俯冲,但却可能不能在低速下行动自如。牠们会用长脚上的爪抓着树枝休息。牠们似乎不能唱歌,只能发出简单尖叫声。
由于至今未有发现其头颅骨,牠们的食性仍只是一个推测。在发现伊比利亚鸟后,多种反鸟亚纲的化石都在中国辽宁出土。一些中国的物种,如中国鸟及孔子鸟都可以帮助了解伊比利亚鸟。
大众文化
编辑注释
编辑- ^ Molina-Pérez, R.; Larramendi, A.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Theropods and Other Dinosauriformes. Connolly, D. & Cruz, G. A. R.(译).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年6月. ISBN 978-0-691-18031-1.
参考文献
编辑- Haines, Tim & Chambers, Paul. (2006): The Complete Guide to Prehistoric Life. Canada: Firefly Books Ltd.
- Sanz, J. L. & Bonaparte, José F. (1992): A New Order of Birds (Class Ave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Spain. In: Jonathan J. Becker (ed.): Papers in Avian Paleontology Honoring Pierce Brodkorb.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Contributions in Science 36: 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