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1802年—1866年),安徽潜山人[1],为清中期重要的京剧演员。安徽科班出身,徽派老生,曾任徽班春台班班主,同治二年(1863 年)转广和成班独工汉调。

余三胜泥塑像,由第一代“泥人张张长林所作,摄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道光年间,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因其子余紫云成名,又称“老余三胜”[2]。余三胜西皮唱得最好;程长庚擅长慢板二黄;张二奎以“干腔”出名。三人各有独特的风格,代表当时京剧演唱艺术的三派。

履历

编辑

余三胜早年学艺于湖北的汉调戏班,原为角演员,在道光初年进入北京,改唱老生,大受欢迎。他在演唱声腔方面,以汉调的皮簧以及徽调的二簧为基础,并吸收了昆曲秦腔的特色,为当时刚刚形成的北京京剧的腔调带入更丰富的内涵,他还努力使汉调唱腔与北京当地的语言调合融贯,也因此得以大受欢迎。余三胜原工汉调老生,使不少人误认他是湖北籍[3]。他冶皖、鄂二音为一炉,演唱中,音节回转处别具新意,顿挫抑扬,缠绵悱恻,形成独特流派。

咸丰七年(1857年),余三胜与程长庚同被推选为北京潜山义园首事。《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及民国旧志,录有其时的“潜山义园碑记”与首事勒名。

余三胜擅长的剧目,以及唱作兼重者较多,如《定军山》的黄忠、《鱼肠剑》的伍员、《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捉放曹》的陈宫,《乌盆记》的刘世昌等。除了上述唱腔上的特色外,当时人对他特别讲究表情动作以及舞台经验的丰富都很称许。

余三胜对京剧的影响,不仅在唱念上的奠基,他也对当时唱老生者产生重大影响,同治时期著名的老生张奎官刘和坤均为其弟子。下一代的谭鑫培也受到他的影响。

家庭

编辑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为京剧旦角演员,称小余三胜。余紫云三子、孙子余叔岩为清末民初著名老生。余紫云长女、孙女余素霞的二女婿即程砚秋[2]:16

据《皖优谱》、《京剧二百年历史》载:余三胜弟名四胜,工副净。叔岩弟卓夫(又名余胜荪[2]:16),工老生,研究程长庚声调,迥异时派。祖孙三代,有名伶五人入伶史,可称艺术世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再添新证_余叔岩_期刊_发表了. www.sohu.com. [2023-08-26]. 
  2. ^ 2.0 2.1 2.2 果素瑛. 往事追忆——记砚秋生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文化史料丛刊》第一辑. 中国·北京市: 文史资料出版社(现名: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0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简体中文). 
  3.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_籍贯_民国时期_湖北. www.sohu.com. [2023-08-26]. 

[1]

  1.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再添新证_余叔岩_期刊_发表了. www.sohu.com. [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