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辙,又名十三道大辙,是现代北方曲艺(如京剧唱词)的韵脚分类。根据中州韵北京语音划分。

背景

编辑

中国的韵文文学,作品是供人朗读、吟诵或唱咏的,因此有押韵之需求。古人创作了不少供学者和文人使用的韵书,较早期的有《切韵》、《广韵》、《礼部韵略》等,这些韵书的编者都会把韵母相同的字归进同一组里。[1]后来的“平水韵”系统也是承袭这一脉。

但韵文创作时的押韵,韵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只要其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就可以合并起来构成同一诗韵。因为若押韵范围越严,可用的汉字就越少,势必限制了选用汉字的领域[2]

自元、明起,近代官话成型,与《广韵》系统分道扬镳。元代《中原音韵》是反映当时语音,并为戏曲创作而编写的韵书。书中分十九韵部:

  •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王力《汉语音韵》第三章[3]指,《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已经和现代北方曲艺的十三辙非常相似。

及后,明代又有《韵略易通》一书,分二十韵部。与《中原音韵》相比,只是“鱼模”分开作“居鱼”和“呼模”,另外有些韵部的名称略有不同而已。后来《韵略汇通》去掉二“侵寻”、“缄咸”、“廉纤”、“端桓”四韵,共收十六韵部。[4]

至于成书比《韵略汇通》早的《等韵图经》,却只收十三摄。与《中原音韵》相比,去掉了“侵覃”、“监咸”、“廉纤”,又将“寒山”、“桓观”、“先天”三韵合并,以及将“东钟”与“庚青”合并。[4]

韵辙

编辑

随着时间推移,今天现代北方曲艺,在《中原音韵》的十九部上,再归并一些音色相近的韵,成为曲词创作的韵辙。“辙”是对韵的归类,同一“辙”里,可以包含多个发音相近但不相同的韵。

黄耀堃《音韵学引论》[5]指出,由于十三辙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因此不同书籍或资料的标目也略有不同,条例如下:

  • 中东、江阳、人辰(臣)、言前、由(油)求、摇(遥/幺)条(迢)、灰堆、怀来、发花(麻沙)、乜(捏/迭)斜(雪)、梭(索)波(拨/坡)、衣(一)七(齐/期)、姑苏。

另外还有两个儿化韵辙,一是“小言前辙”,包括了言前、发花、怀来的儿化韵;另一是“小人辰(臣)辙”,包括了人辰、梭波、乜斜、灰堆、衣七的儿化韵。

此外,民间也流传一句十三字的口诀:“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口诀中每字正好代表一个韵辙。另一句相似的口诀是:“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6]

名称 口诀 对应之注音符号 对应之汉语拼音 名称 口诀 对应之注音符号 对应之汉语拼音 名称 口诀 对应之注音符号 对应之汉语拼音
中东 eng, ing, ong, iong 摇条 ao, iao 梭波 ㄛ、ㄜ o, e, uo
江阳 ang, iang, uang 灰堆 ei, ui 衣七 ㄧ、ㄩ、ㄭ、ㄦ i, ü, -i, er
人辰 en, in, un, ün 怀来 ai, uai 姑苏 u
言前 an, ian, uan, üan 发花 a, ia, ua 小言前 -- ar, iar, uar
由求 ou, iu 乜斜 ie, üe 小人辰 -- 、ㄛ、ㄧ、ㄨ、ㄩ、ㄜ er, ir, ur, ür, or

《音韵学引论》也比较了十三辙与《诗韵新编》的十八韵[5]

十八韵 十三辙 十八韵 十三辙 十八韵 十三辙
一麻 发花 七齐 衣七 十三豪 摇条
二波 梭波 十一鱼 衣七 十四寒 言前
三歌 梭波 八微 灰堆 十五痕 人辰
四皆 乜斜 九开 怀来 十六唐 江阳
五支 衣七 十模 姑苏 十七庚 中东
六儿 衣七 十二侯 由求 十八东 中东

比较

编辑

下表是王力的比较[3],并加上1941年的十八韵、1979年的秦韵

中原音韵 韵略易通 韵略汇通 等韵图经 现代北京音 十三辙 十八韵 秦韵韵部 秦韵韵目
东钟 东洪 东洪 中东 中东 十八东 东部 东韵
庚青 庚晴 庚晴 十七庚 声韵
江阳 江阳 江阳 江阳 江阳 十六唐 方部 方韵
齐微 西微 灰微 灰堆 灰堆 八微 飞部 飞韵
居鱼 衣期 衣七 七齐 衣部 衣韵
六儿
支思 支辞 支辞 支思 五支
鱼模 居鱼 居鱼 居鱼 十一鱼 居韵
呼模 呼模 姑苏 姑苏 十模 姑部 姑韵
皆来 皆来 皆来 怀来 怀来 九开 开部 开韵
真文 真文 真寻 人辰 人辰 十五痕 根部 根韵
侵寻 侵寻
寒山 寒山 寒山 言前 言前 十四寒 山部 山韵
桓欢 端桓
监咸 缄咸 天韵
先天 先全 先全
廉纤 廉纤
萧豪 萧豪 萧豪 遥迢 摇条 十三豪 高部 高韵
歌戈 戈何 戈何 梭波 梭波 二波 歌部 波韵
车遮 三歌 歌韵
车遮 遮蛇 遮蛇
乜斜 乜斜 四皆 些部 些韵
家麻 家麻 家麻 麻沙 发花 一麻 花部 花韵
尤侯 幽楼 幽楼 由求 由求 十二侯 收部 收韵

应用

编辑

十三辙简洁好记,方便使用,无论是咬字、吐字或者收声、归韵都少不了此理论根据。

另也可依照韵的特色分为单韵、复韵、鼻韵;依演唱时的发音特点分为洪亮级(发花、江阳、中东、言前、人辰),柔和级(摇条、怀来、梭波、由求),细微级(灰堆、乜斜、姑苏、衣七)三个等级。[7][6]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朱光环、菡萏:《现代汉语新韵》,页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 ^ 同注1,页20
  3. ^ 3.0 3.1 王力:《汉语音韵》,第三章,页70(香港:中华书局,1972年)
  4. ^ 4.0 4.1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页104-1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 5.0 5.1 黄耀堃:《音韵学引论》,页56(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6. ^ 6.0 6.1 观茉. 什么是十三辙?. 简书. 2017-05-11 [201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什么是十三辙?. 音乐之家. 2015-03-04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7. ^ 同注1,页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