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钟鼓楼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8月26日) |
钟鼓楼,位于今南昌状元桥附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时任都指挥的宋晟在广济桥西南岸兴建钟鼓楼,全楼飞檐五层,内有重屋三层。楼前筑台,台上置有日圭,室内置有漏壶计时,楼后设有阴阳学署。钟鼓楼是旧时南昌人掌握时间的一处标准。
钟鼓楼建成之后,普贤寺的铜钟移至于楼内,这也就是“南昌三宝”之一的“钟鼓楼铜钟”。(铸于南唐乾德五年,即967年,高七尺,周径一丈四尺八寸,重10064斤。)
1494年,江西巡抚都御史邓公辅觉钟鼓楼已破旧,便命南昌府同知张汝舟拆旧建新,新楼高达七丈,屋广40丈,共有房屋18间。阴阳学署和漏壶之室按照旧制仍置设在屋内,而旧有的日圭之台被移至大门之。大门上悬有“授时”二字的牌匾。南昌府经历(正八品官衔)王兴隆亲自督办重建工程。1496年3月,新建钟鼓楼竣工,工程共用木料近万根,瓦片近25万块。
1587年7月,知府范涞再次修葺钟鼓楼,并于竣工后作诗一首,曰“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清波”。
明朝末年,钟鼓楼毁于兵祸。清朝初年,江西巡抚、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钟鼓楼,兵部右侍郎万恭为之作记。新建之楼高有八丈,宽达四丈,“飞榱勒栋,丛锐错节,耸东湖而隘西山”。
清朝末年,钟鼓楼再次被焚毁,江西官府在章江门内西大街(今子固路)兴建鼓楼,将旧楼的铜钟一并迁来。鼓楼于每日黄昏鸣钟十八响,随后发鼓以为全城报时。同时每夜五更,每隔两小时则敲鼓12下。次日凌晨五更时,再鸣钟声。现钟鼓楼只作为南昌一地名而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