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中战车 Chi-To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发的中型坦克,这是全新设计和以坦克大决战为主的新式坦克。

四式中战车
类型 中型坦克
制造商 三菱重工
起役日期 1945年2月
主要用户 日本帝国陆军
制造数量 2辆

研发简史

编辑

日军坦克由八九式中战车开始至九七式中战车都是以为步兵作火力支援为主的坦克,但此种坦克火力和装甲皆不强,也不适合作坦克决战之用,而在太平洋战争当中日军坦克不单不是美军M4雪曼的对手,甚至连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都可以将日军打得很惨,故由1942年开始陆军技术本部第六技术研究所奉命研发新式坦克,同年9月交由三菱重工完成第一辆样车,此车使用长炮管的57毫米口径炮但此炮后来证实穿甲威力仍欠佳(一千米处60毫米),故改为使用75毫米口径五式坦克炮,此炮仿制中国战场上掳获自国军的瑞典波佛斯75毫米口径M1929高射炮,由此炮发射的穿甲弹穿透力据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战史教官室的二战时近卫第3师团资料表明是一千米100毫米。[1]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四式中战车之前,其他日产战车都是以支援步兵为主要用途来开发。直到本车才第一次考虑到坦克对决。只不过,在设计要求上,仅仅以“比敌军(美军)的主战车(M4雪曼)还强”为标准,而没有考虑到大规模战斗的状况。


其实四式中战车(Chi-To)计划开始的时间是比三式中战车还早。四式比三式早,是因为三式中战车本来就是为了缓四式之急需但未能成,才后出现的过渡车型--------四式中战车的开发延迟后,为了先行填补武器/火力缺口,才紧急开发三式中战车的。三式中战车的设计时长之所以能后起超前,因其是以一式中战车的车体为基础、搭载新式炮塔而制造出来,不同于四式中战车,无需全新开发、只需略为改装。而在本车开发的同时,五式中战车(Chi-Ri)的开发也在进行中,但是本车由于资源不足导致生产延后,五式中战车则因为主炮的状况不佳,一直无法解决,到最后两车都无法量产。所以三式中战车就变成日本陆军最后生产的中战车。

基本资料

编辑
  • 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前方机枪手,驾驶)
  • 全长:5.73米
  • 车阔:2.33米
  • 车高:2.61米
  • 空重:18.8吨
  • 最重:30吨
  • 最高速度:45公里/小时
  • 行程:250公里
  • 发动机:三菱重工制风冷式柴油发动机(412匹马力)
  • 武装:75毫米口径五式坦克炮一门+7.7毫米口径九七式机枪2支

结果

编辑

四式中战车只完成了两辆而且在二战当中并无参战的机会,一台在二战后被美国接收,被误当成五式中战车送往阿伯丁试验场之后下落不明。另一台传说跟着九七式中战车通用载具一起沉入了猪鼻湖

2012年,以模型制造商Fine Molds为首募集了经费在滨名湖进行了水下搜索,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和战车有关的物品。

研发国家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白井明雄 《日本陆军“戦训”の研究》 94页、107页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