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

毛泽东于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

寻乌调查,原称寻邬调查,是毛泽东中国江西省寻邬县(今寻乌县)进行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是毛泽东一生中进行的规模最大的调查。[1]:235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邬县开展调查研究。1931年2月,毛泽东整理出《寻邬调查》,全面介绍了寻邬的历史、农业、商业、手工业、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寻乌调查》被翻译为英文,也有研究和纪念。

历史

编辑

寻邬县位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处。1930年5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一部进驻寻邬县城,决定开展调查研究。在时任中共寻邬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召集寻邬县部分中下级苏维埃干部、手工业者、商店老板等11人开调查会,从5月4日开始,持续十多天。1931年2月,毛泽东在宁都县整理出《寻邬调查》。[2][3]:42[4][5]八万多字。[3]:42《寻邬调查》一度遗失,1950年,《寻邬调查》的一份手抄件被重新发现,毛泽东修改了其中第五章《寻邬的土地斗争》。1982年被收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汤若杰(Roger R. Thompson)翻译的英文版《寻乌调查》。[6]

内容

编辑

全文五章,八万多字,分别为寻邬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土地革命情况。内容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商品种类、货物流向、税收制度、人口成分、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1]:235毛泽东认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研究

编辑

曹树基通过“江西寻乌与浙江松阳石仓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传统时代,中国东南地区有着相似的地权结构与社会结构。”[6]温锐、陈涛研究认为“从社会发展视角解读《寻乌调查》及其相关史料,毛泽东认为很具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初寻乌农村,呈现的则是丰富而多元的经济社会关系:即生产经营中各阶层的经济博弈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社区互助关系、社会公共事业中的共享关系、守护乡土的社区自卫关系,总体上则是血缘地缘与亲情乡情浓厚、阶级分化不甚明显的社区共同体关系”。[7]

纪念

编辑

寻乌革命历史纪念馆(寻乌调查旧址)位于寻乌县城南马蹄岗,1968年成立,同年11月对外开放。[8]2003年,当地修缮寻乌革命历史纪念馆,2003年11月增挂牌子“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3]:432013年,该馆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2003年11月,“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寻乌召开。[3]:43研究成果汇编成书籍《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出版。[10]2015年6月27日,“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85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寻乌召开。[11]2020年9月28日,“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寻乌举行。[12]

评论

编辑
  • 毛泽东:“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13]“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14]
  • 汤若杰:“可以肯定我们所研究的既不是一份伪造物,也不是一份时代急剧变化的历史文献”,“《寻乌调查》证明年轻的毛泽东努力从事实中得出真相。考虑到出版新版《农村调查》包括首次出版《寻乌调查》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原文似乎不太可能被修改。”[15]
  • 曹树基:“毛泽东作于1930年的《寻乌调查》揭示了寻乌县的农民生活与农村经济状况,它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乡村调查之一,又是一个革命先驱者的作品,其中的许多认识,直接成为指导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6]
  • 石仲泉:“放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寻乌调查》可与恩格斯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相媲美。”[16]
  • 习近平:“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17]
  • 孟建柱(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首次提出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还提出“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初步形成。[3]:42

参考

编辑
  1. ^ 1.0 1.1 徐浩然. 改造我们的世界:从闽西苏维埃运动看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 1929-1933.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098-4299-7. 
  2. ^ 李敏. 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3: 30. ISBN 7-80019-434-5. 
  3. ^ 3.0 3.1 3.2 3.3 3.4 江西省寻乌县地方编纂委员会编. 寻乌县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8. 
  4. ^ 王进等主编. 毛泽东大辞典.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2: 56. ISBN 7-219-02040-6. 
  5. ^ 胡申生主编. 社区词典.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50. ISBN 7-5325-4305-6. 
  6. ^ 6.0 6.1 6.2 曹树基. 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毛泽东《寻乌调查》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 (5): 68. 
  7. ^ 温锐、陈涛. 社区共同体:清末民初农村经济社会关系再认识——以毛泽东《寻乌调查》及寻乌方志史料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112. 
  8. ^ 刘奇主编. 2016江西年鉴.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6: 435. ISBN 978-7-5119-2615-9. 
  9. ^ 田思悦. 探访寻乌调查纪念馆. 中国网. 2020-09-01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1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 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3. ISBN 7-5073-2005-7. 
  11. ^ 记者胡晓军 通讯员蓝玉林. 江西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85周年. 光明日报. 2015-06-29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12. ^ 邱辉强.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寻乌举行. 江西日报. 2020-09-29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13. ^ 毛泽东. 寻乌调查.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4. ^ 毛泽东. 关于农村调查.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不过,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假若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于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 
  15. ^ 汤若杰著,刘慧译. 英译本《寻乌调查》“导言”. 史林. 2009, (3): 69-81. 
  16. ^ 石仲泉. 毛泽东开辟中央苏区的四篇著作和《寻乌调查》的贡献. 毛泽东研究. 2015, (6): 4-13. 
  17. ^ 习近平. 谈谈调查研究. 学习时报. 2011-11-22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