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效应,是借用尺蠖的爬行方式来比喻一种政治现象。

尺蠖在向左移动时,先是右边缩短而后左边伸长;当尺蠖向右移动时,先是左边缩短而后右边伸长。尺蠖效应是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晖根据约翰·布伦德尔英语John Blundell (economist)和布莱恩·格斯卓克(Brian Gosschalk)的光谱理论提出来的概念,秦晖在受《南风窗》杂志采访后,这个词开始在中国网络广为流传。秦晖指出,中国大陆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左派右派,所谓的“左派”给政府扩大权力、提高税收却不增加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福利,所谓的“右派”给政府推卸责任、削减福利却不缩小政府的权力和减税,“左派”得势则自由受损而福利未必增加,“右派”得势则福利丧失而自由未必增进,“左”起来就侵犯平民私产而公共财富未必得到保障,“右”起来公共资产严重流失而平民私产未必受保护,一边“新国有化”一边又“权贵私有化”。“左派”的扩权和“右派”的卸责都是偏向于政府,就如同尺蠖的“伸长”和“缩短”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伸长的方向)前进[1][2][3][4]

推广下,尺蠖效应也可分为正尺蠖效应和负尺蠖效应。在“权责不对应”的非民主国家,出现的是始终偏向于政府的负尺蠖效应;而在一些民主国家,有时也会出现正尺蠖效应,既缩小政府的权力也提高社会福利,始终偏向于民众,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可能为了自由与福利而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而把国家的根基掏空,从而无法实行下去[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秦晖《帝制时代的政府权力与责任:关于“大小政府”的中西传统比较问题》
  2. ^ 秦晖《忽左忽右的俄罗斯农村改革》
  3. ^ 秦晖《中国经济发展的低人权优势》
  4. ^ 秦晖《中国能否走出“尺蠖效应”的怪圈?》
  5. ^ 秦晖《美国的病因,中国的良药 破除两种尺蠖效应互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