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密码分析

差分密码分析(Differential cryptanalysis)是一种密码分析的方法,主要用于破解分组加密,但也适用于流加密加密哈希函数。广义上讲,其研究的是资讯输入上的差别对输出结果变化的影响。对于分组密码,其指的是利用差异来获取密钥的技术,包括跟踪变换网络中的差异,以及寻找加密中的非随机行为等。

历史

编辑

1980年代后期,诶利·比哈姆英语Eli_Biham阿迪·萨莫尔发表了一系列针对多个块加密和哈希函数的攻击,包括对资料加密标准(DES)理论弱点的运用。因此,二者通常被认为是在公开领域中发现差分密码分析的元勋,然而NSA在更早之前已发现该方法,但并未公开。比哈姆和萨莫尔表示,DES在抗差分密码分析方面表现意外的好,不过只要对加密算法稍加修改就能大幅减弱其抗攻击能力。[1]

1994年,IBM DES初始团队的成员唐·库帕史密斯英语Don_Coppersmith发表论文称,IBM早在1974年就发现了差分密码分析法,并早已将抗差分分析纳入算法的设计目标中。[2]作家史蒂芬·列维表示,IBM的确独立发现了差分密码分析方法,显然NSA也知道这项技术。[3]对于IBM选择保密的原因,库帕史密斯解释道:“IBM与NSA商讨后,认为若公布加密算法中抗差分密码分析的设计,那么差分密码分析这种能攻击多种加密算法的强力技术就会被暴露,这将削弱美国在密码学领域的领先优势。[2]IBM内部把差分分析称为“T-attack”[2]或“Tickle attack”。[4]

与内建抗差分密码分析的DES相比,同期其它加密算法在这方面被证实是脆弱的。FEAL英语FEAL是本分析方法的早期攻击目标。原始的4轮版本(FEAL-4)可以在仅利用八个选择明文的情况下被破解,且31轮版本的FEAL的抗攻击性也不尽人意。相比之下,差分分析在使用247数量级的选择明文后才能破解DES算法。

攻击原理

编辑

差分密码分析通常是选择明文攻击,意思是攻击者可以自行选取一部分明文并获取相应密文。不过,一些扩展也能让此方法用在已知明文攻击,甚至是唯密文攻击上。差分分析的基本方法,是运用若干对有着常量差异的明文;差异可以用数种方法定义,最常见的是逻辑异或(XOR)。然后,攻击者计算相应密文的差异,尝试找出差异分布的统计特征。明文差异和密文差异所组成的差异对被称为差分,其统计性质由加密所使用的S盒决定。也就是说,对于S盒子S,攻击者分析差分(ΔX, ΔY),其中ΔY = S(X ⊕ ΔX) ⊕ S(X)(⊕表示异或)。在初等攻击中,攻击者希望某个密文差异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样就能将加密随机过程区分开来。更复杂的变体攻击能做到比穷举更快地破解出密钥。

最基本的差分密码分析密钥破解形式中,攻击者首先获取大量明文对的密文,并假设差分在至少r − 1轮后有效,r即加密算法的总轮数。攻击者在倒数第二轮与最后一轮之间差异固定的假设下,去推测可能的轮密钥。如果轮密钥比较短,那么只需举可能的轮密钥,直到最后一轮运算结果和差异的密文对一致即可。当一个轮密钥看起来明显比其他密钥常出现时,其会被假设是正确的轮密钥。

针对特定的加密算法,输入差异要经过精心挑选才能使攻击成功。这需要研究算法的内部过程;标准的方法是在加密的不同阶段,跟踪一个高频差异经过的路径,术语上将这点称为差分特征

自从差分密码分析进入公众视野,其就成了加密设计者的基本考量。新的加密设计通常需要举证其算法可以抗此类攻击。包括AES在内的许多算法都被证明在差分分析攻击下是安全的。[来源请求]

攻击细则

编辑

攻击主要依赖于一点:给定输入/输出,差异特征仅在特定输入下出现。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线性结构组成的加密方式,如差表结构或S盒。给定两个已知密文或明文后,观察其输出差异可猜测密钥的可能值。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差分:输入的最低位的变化时,引起输出最低的变化,记作1 => 1(代表输入的最低有效位元 (LSB) 的差异导致 LSB 的输出差异)发生的几率为4/256,(可能在例如AES 密码中使用非线性函数),则只有4 个值(或2 对)的输入才可能有差分。假设我们有一个非线性函数,其中密码在求值之前经过异或运算并允许差分的值为 {2,3} 和 {4,5}。如果攻击者发送了 {6, 7} 的值并观察到正确的输出差异,则说明密钥是 6 ⊕ K = 2 或 6 ⊕ K = 4,表示密钥 K 是 2 或 4。

变体

编辑

另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Biham and Shamir, 1993, pp. 8-9
  2. ^ 2.0 2.1 2.2 Coppersmith, Don. The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DES) and its strength against attacks (PDF).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y 1994, 38 (3): 243 [2018-07-15]. doi:10.1147/rd.383.024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4).  (subscription required)
  3. ^ Levy, Steven. Crypto: How the Code Rebels Beat the Government — Saving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 Penguin Books. 2001: 55–56. ISBN 0-14-024432-8. 
  4. ^ Matt Blaze, sci.crypt英语sci.crypt, 15 August 1996, Re: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the Clipper chi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