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克计划(英语:Baruch Plan),是美国在1946年6月第一次会议期间提交给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UNAEC)的一项提案。该案基于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英语Acheson–Lilienthal Report,由伯纳德·巴鲁克撰写。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呼吁成立一个国际机构来规范核能。杜鲁门总统要求副国务卿艾奇逊利连索尔英语David E. Lilienthal制定相关计划。出于担忧巴鲁克计划会保持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苏联拒绝了巴鲁克计划。计划的失败意味着冷战核军备竞赛的开始。

内容

编辑

计划中,美国同意,在所有其他国家承诺不生产原子武器且同意建立包含监测、看管和制裁等的检查制度的条件下,销毁手上的核子武器并转让核技术。该计划还提议,由一个国际原子能发展的权威机构垄断的开采、精炼、拥有,以及建造和运营核电站;在此机构下,推动核技术的国际化。该机构将隶属于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1] 简而言之,该计划建议:[2]

  1. 在和平的目的上,扩大各国交流核技术的基本科学资讯
  2. 在确保仅限于和平目的,推动核能的利用
  3. 消灭核武器军备,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武器;并
  4. 通过视察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以保护遵守计划的国家免受侵犯和规避计划造成的风险。

在向联合国介绍该计划时,巴鲁克说:

我们在这里就生与死作出抉择。这是我们的职责。在新的原子时代,黑暗的不祥之兆背后存在着希望:如果人们抱着信念抓住这希望,那么它就能拯救我们;假如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就会使每个人沦为恐怖的奴隶。我们切莫欺骗自己了:我们必须在世界和平与世界毁灭之间作出抉择。[3]

回响

编辑

基于联合国由美国及其盟国主导,苏联不能相信联合国能以公平的方式运用核子武器,因此苏联拒绝了巴鲁克计划,并提出了一个对立提案。苏联的对立提案坚持美国要先销毁自己的核武器,然后才考虑任何关于控制和检查制度的提案。[4][5][1]

在1949年苏联成为核大国之后,特别是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对军备限制产生兴趣。然而但苏联如何接受国际检查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导致许多核军备限制的尝试停滞不前。最关键的是,巴鲁克计划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不能否决惩罚违反计划者的决定。由于检查和看管方面的困难,以及斯大林发展核武的野心,巴鲁克计划和苏联对立提案间的谈判在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停摆到1948年。在谈判过程中,苏联快速推进自己的原子弹计划,而美国也继续开发和生产自己军备。随着计划的失败,在两国核军备竞赛中,美苏都开始加速武器开发、创新、生产和测试。[1]

1940年代至1950年代初,罗素呼吁限制核武器以避免全面核战争。在巴鲁克计划提出之际,罗素还感到充满希望。1948年末,罗素还建议“补救办法可能是美国威胁苏联若不接受核裁军便开战。”后来,他认为巴鲁克计划不太好,因为“国会坚持要插入一些俄国人不会接受的条款”。[6] 罗素在1961年的作品《人类还有未来吗?》描述巴鲁克计划虽有很有优点,但因斯大林俄国的自负而告吹。[7]

莱夫勒英语Melvyn. P. Leffler等学者质疑巴鲁克计划是否是实现全球核控制合作的最好的方案。[1][7][8][9] 在重新审视核军备限制与核能国际化的过程中,巴鲁克计划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关键时刻。[10][5] 哲学家尼克英语Nick Bostrom2014年的著作《超智慧:出现途径、可能危机,与我们的因应对策》中,引用了巴鲁克计划作为论证的一部分,即未来利用具备策略优势的超级智能建立良性的全球统一。[11] :89

历史意义

编辑

戴维·S·佩因特、梅尔文·莱夫勒和詹姆斯·卡罗尔等学者质疑巴鲁克计划是否是实现核控制全球合作的合法努力[12][13]。巴鲁克计划经常被认为是推动核电国际化或重新审视核军备控制的历史上的关键时刻。 在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 (Nick Bostrom) 2014 年的著作《超级智能:路径、危险、策略》中[14],他引用了巴鲁克计划作为论点的一部分,即拥有超级智能并获得足够战略优势的未来大国将利用它来建立良性的“单一个体”或全球形式[15]。 统一。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Larry G. Gerber. The Baruch Pla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Diplomatic History. 1982, 6 (4): 69–96 [2021-09-09]. ISSN 1467-7709. doi:10.1111/j.1467-7709.1982.tb00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英语). 
  2. ^ Rumble, Greville.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Defence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1s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5: 285 (8–9, 219). ISBN 0-7456-0195-2. 
  3. ^ The Baruch Plan for Control of Atomic Energy. web-archive-2017.ait.org.tw. [2021-09-09]. 
  4. ^ Milestones: 1945–1952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5. ^ 5.0 5.1 Kearn, David W. The Baruch Plan and the Quest for Atomic Disarmament. Diplomacy & Statecraft. 2010-03-12, 21 (1): 41–67. ISSN 0959-2296. doi:10.1080/09592290903577742. 
  6. ^ Russell, Bertrand. 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 1944-1967, Volume III.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69: 17,18,181. ISBN 978-0-04-921010-3. 
  7. ^ 7.0 7.1 Painter, David S. From Truman to Roosevelt Roundtable (PDF). H-Diplo. September 2007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9). 
  8. ^ Carroll, James. House of War: The Pentagon and the Disastrous Rise of American Pow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06-04: 120–121 [2021-09-09]. ISBN 97805475264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英语). 
  9. ^ Nilsson, L. J. Verfasser. Safeguard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nuclear power.. 1991. OCLC 1068978033. 
  10. ^ Mackby, Jenifer. Still seeking, still fight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2016-07-03, 23 (3–4): 261–286. ISSN 1073-6700. doi:10.1080/10736700.2016.1290026. 
  11. ^ Bostrom, Nick, 1973- author., Superintelligence :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ISBN 978-1-5012-2774-5, OCLC 1061147095 
  12. ^ Painter, David S. From Truman to Roosevelt Roundtable (PDF). H-Diplo. September 2007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9). 
  13. ^ Carroll, James. House of War: The Pentagon and the Disastrous Rise of American Pow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06-04: 120–121. ISBN 9780547526454 (英语). 
  14. ^ Nilsson, L. J. Verfasser. Safeguarding and internationalizing nuclear power.. 1991. OCLC 1068978033. 
  15. ^ Mackby, Jenifer. Still seeking, still fight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2016-07-03, 23 (3–4): 261–286. ISSN 1073-6700. S2CID 151383304. doi:10.1080/10736700.2016.129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