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青春
《怒火青春》(法语:La Haine,法语发音:[la ɛn])是法国导演马修·卡索维茨执导的黑白电影,描述了三位社会边缘青年在郊区一连串暴力事件所衍生的故事。本片获选为第48届康城影展正式竞赛片,并获得最佳导演奖。[1]
怒火青春 La Haine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马修·卡索维茨 |
监制 | 基斯杜化·罗西朗 |
编剧 | 马修·卡索维茨 |
主演 | 文森特·卡索 哈勃·孔黛 萨伊德·塔格马奥 |
摄影 | Pierre Aïm |
片长 | 98分钟 |
产地 | 法国 |
语言 | 法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1995年5月31日 |
发行商 | Canal+ |
各地片名 | |
香港 | 怒火青春 |
台湾 | 恨 |
剧情
编辑影片开场是一段新闻镜头集锦,展现了位于巴黎近郊尚特卢莱维涅的一次城市暴乱。在暴乱后,当地一名男子阿卜杜勒·伊查哈(Abdel Ichaha)在警方拘留中重伤,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暴乱持续升级,引发对当地警察局的围攻,一把警用左轮手枪在混乱中丢失。影片聚焦于阿卜杜勒的三位朋友,他们都来自移民家庭,故事连续发生在约20小时内。
芬茨(Vinz)是一名性格暴躁的犹太青年,他想为阿卜杜勒的遭遇复仇,对所有警察充满深深的仇怒火青春,甚至模仿《德士司机》中马丁·史柯西斯的动作,在浴室镜前练习。于贝尔(Hubert)是一名非洲裔法国拳击手,同时也从事小规模毒品交易,他希望逃离贫民区,创造更好的生活。然而,他的拳击馆在暴乱中被毁。赛义德(Saïd)是一名北非穆斯林青年,他充当芬茨和于贝尔之间的调解人,两人经常发生争吵。
三人日常生活无所事事,经常受到警方的监视。在一次屋顶派对中,警察前来干预,芬茨辱骂了一名便衣警察。离开后,芬茨透露他捡到了暴乱中丢失的那把.44麦格农手枪,计划在阿卜杜勒万一去世后用它杀死一名警察。尽管于贝尔强烈反对,芬茨还是偷偷将枪带在身边。他们想要探望住院的阿卜杜勒,但被警察阻止。由于他们强烈拒绝离开,赛义德被逮捕,但后来在一名认识他兄长的警察帮助下获释。
芬茨与于贝尔因为对警察与暴力的看法发生分歧,两人暂时分道扬镳。赛义德跟随芬茨,而于贝尔暂时回到家中。他们在另一场聚会中再次相遇,但由于阿卜杜勒的哥哥想要报复杀死一名警察,场面迅速失控,引发与警察的对峙。三人侥幸逃脱,芬茨差点向一名防暴警察开枪。他们乘火车前往巴黎,与或友好或敌对的巴黎市民的互动将几场冲突升级为危险的对抗。
在公共卫生间,他们遇到一位古拉格幸存者,讲述了一个因拒绝在火车附近排泄而错过车次,最终冻死的人的故事。三人对这个故事的含义感到困惑。
随后,他们去找吸食可卡因的阿斯泰利克斯(Astérix),他欠赛义德一笔钱。这次见面导致了一场暴力冲突,阿斯泰利克斯似乎要逼迫芬茨玩俄罗斯轮盘,但其实枪里没有子弹。他们随后遇到一群残暴的便衣警察,赛义德和于贝尔被逮捕,而芬茨则成功逃脱。这两人遭到警方的言语和身体虐待,被关押至深夜,导致三人错过了圣拉扎尔站的末班车,只能在街头度过一晚。
被画廊赶出、盗窃汽车又失败后,三人躲进购物中心。透过新闻得知阿卜杜勒已经去世。他们来到一个屋顶,辱骂了一群光头党。但随后与这群光头党相遇,赛义德和于贝尔被无情殴打。芬茨用枪指着一名光头党,但虽然于贝尔想激怒芬茨开枪,芬茨最终还是选择放过了光头党。
清晨,三人返回家中,芬茨将枪交给于贝尔。芬茨和赛义德遇到芬茨之前在屋顶派对辱骂的警察。警察用一把上膛的枪威胁芬茨,不料意外开枪将芬茨击毙。于贝尔赶来救援,与警察形成紧张的对峙。赛义德闭上眼睛,伴随着一声枪响,谁开枪以及谁中枪不得而知。
这场高潮对峙伴随着于贝尔稍作改动的开场旁白(“这是一个自由落体的社会……”)以及反复出现的短语“jusqu'ici tout va bien”(“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影片展现了法国社会从敌意滑向无意义暴力的缩影,强调表象之下远非一切安好,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演员
编辑奖项
编辑奖项 | 奖项 | 受奖者 | 阶段/结果 |
---|---|---|---|
第48届康城影展 | 金棕榈奖 | 《怒火青春》 马修·卡索维茨 |
提名 |
最佳导演 | 马修·卡索维茨 | 获奖 | |
第21届凯撒奖 | 最佳影片 | 《怒火青春》 | 获奖 |
最佳男主角 | 文森特·卡索 | 提名 | |
最佳新男演员 | 文森特·卡索 | 提名 | |
最佳新男演员 | 哈勃·孔黛 | 提名 | |
最佳新男演员 | 萨伊德·塔格马奥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马修·卡索维茨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马修·卡索维茨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Pierre Aïm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Dominique Dalmasso、Vincent Tulli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马修·卡索维茨、Scott Stevenson | 获奖 | |
最佳制作人 | Christophe Rossignon | 获奖 | |
第1届卢米埃奖 | 最佳影片 | 《怒火青春》 | 获奖 |
最佳导演 | 马修·卡索维茨 | 获奖 | |
第8届欧洲电影奖 | 最佳影片 | 《怒火青春》 | 提名 |
年度青年欧洲电影 | 《怒火青春》 | 获奖 |
参考资料
编辑- ^ Festival de Cannes: La Haine. festival-cannes.com. [September 4,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