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台,又称马面,是在城墙或城池旁突出的塔式建筑,在正面或两面突出城墙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强防御与攻击墙底敌军,位于城池边角处的敌台则叫角台。敌台上会增建一种称作敌楼的棚楼用以增加遮蔽物。

城门的左右两方各有一座敌台,两座敌台上筑有敌楼。

敌台之功能包括:

  • 城墙本身的宽度一般有限。增加了敌台结构后,在同样的高度可以布置更多的士兵和守城器械。
  • 敌台正面的凸出部分、以及侧面的开窗,便于从两翼射击攻城人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强调马面的作用:“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1]
  • 其高度便于守望敌情。
  • 敌台上的垛口墙、箭窗、射孔等为守城士兵作战提供掩蔽。
  • 上部为平台的敌台,可以起到烽火台的作用,用来传递军情。但和烽火台并不等同。烽火台是独立于城墙之外的建筑,专事传递军事信息,而敌台是与城墙相连的。

武备志对敌台的评价为:“有城无台亦如无城,台非其制亦如无台。”[2]

名称

编辑

一城墙若无敌台时,攻城方可逼近城墙,守军难以探出头来观察与攻击,敌台的存在可使守军能较安全的攻击城底之敌,使守城方“得以放心肆力敌贼”而得名。[2]

分类

编辑

敌台分为实敌台与虚敌台,亦称实台与虚台。实敌台下部填实,上部平台四周有垛口墙。虚敌台为空心敌台,以砖石砌三面而空其中,中有两层以木板为楼,用木梯上下,每层多置空眼以便窥觇与放箭放铳,增加了可以用来防御的人力火力,《武备志》记载筑实敌台不如筑虚敌台。[2]

图集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梦溪笔谈》
  2. ^ 2.0 2.1 2.2 《武备志˙卷一百一十˙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