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武二号彗星
百武二号彗星(C/1996 B2)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儿岛业余天文学家百武裕司于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彗星。
发现 | |
---|---|
发现者 | 百武裕司 |
发现日期 | 1996年1月31日[1] |
编号 | |
其它名称 | 1996年大彗星 |
轨道参数[3][2] | |
历元 2450400.5 | |
远日点 | 3410 AU[2][a] |
近日点 | 0.2301987 AU |
半长轴 | 1700 AU[2][a] |
离心率 | 0.9998946 |
轨道周期 | ~70,000 yr[2][a] |
轨道倾角 | 124.92246° |
升交点黄经 | 188.05766° |
近日点参数 | 130.17218° |
物理特征 | |
大小 | 4.2 公里[4] |
恒星周期 | 6 小时 |
绝对星等(H) | 7.3 |
轨道
编辑该彗星于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离地球约135万公里),该彗星由2月初的10等猛增至3月底的0等。蓝绿色彗头配以3月底时彗尾长达120度,细长的蓝色彗尾横跨北斗七星至半个天空,令不少亲眼目睹的天文爱好者着迷,同年5月1日通过近日点。
这颗彗星的公转周期极长,对照上一次回归的时间约为17000年前,由于受行星引力影响致其轨道改变,因此以后十万年内回归的机会很少。
性质
编辑3月25日,哈伯望远镜拍摄到百武彗星彗核物质分裂的样子[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同时地面天文爱好者亦拍摄到此现象。3月26日至28日,美国和德国的天文学家使用伦琴X射线天文卫星(ROSAT)发现彗星的X射线辐射,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彗星发射X射线,且其强度也是天文学家始料不及的。百武彗星的X射线是在彗星内部形成还是太阳风与彗星物质的猛烈撞击还没有定案。
另外,美国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分析次毫米波段的观测资料,在百武彗星上所观测到的氢和氘(即重氢)比例计算,推断地表水分来源,和地球形成过程中,某时期内有众多彗星陨落地球的假设依据。欧洲南方天文台针对百武彗星上所含元素的分析,氨、烷类以及氢氧化物等有机物所占的比率不少。
2000年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的研究小组公布,报道探测器在1996年5月1日穿越百武彗星离子尾的质谱分析;测量到大量C+、O+及不太多的C2+、O2+、N+、OH+、H2O+。
观测
编辑百武裕司发现的第一颗彗星编号为C/1995 Y1(1995年12月25日在鹿儿岛县发现,当时光度10.5等),1996年2月24日过近日点,由于此彗星光度不亮(最亮也只有7.8等),普通小型望远镜也难以看到,因此不受天文爱好者注目,而第二颗明显比第一颗亮得多而更为人熟悉,因此“百武彗星”通常是指第二颗。
参考资料
编辑- ^ Comet was discovered on 1996 January 30.8 UT (local time: January 31), see IAU Circular No. 6299
- ^ 2.0 2.1 2.2 2.3 Horizons output. Barycentric Osculating Orbital Elements for Comet Hyakutake (C/1996 B2). 2011-01-30 [201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Horiz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omet Hyakutake: Orbital elements and 10-day ephemeris.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201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 ^ C/1996 B2 at the JPL Small-Body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