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波蘭詩人(1923-2012)

玛丽亚·维斯瓦娃·安娜·辛波斯卡波兰语Maria Wisława Anna Szymborska波兰语发音:[viˈswava ʂɨmˈbɔ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兰诗人、翻译家,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1][2]1996年,辛波斯卡因其“诗歌以讽刺的准确性揭示出人类在历史与生物语境下的现实片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4]辛波斯卡的私人生活远离公众视野。她的早期作品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后来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的关注。除诗歌以外,她还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并从事翻译工作。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Wisława Szymborska
出生(1923-07-02)1923年7月2日
 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兹南省希雷姆县布罗文特
(今 波兰大波兰省波兹南县库尔尼克
逝世2012年2月1日(2012岁—02—01)(88岁)
 波兰小波兰省克拉科夫
母校雅盖隆大学
职业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配偶亚当·沃德克英语Adam Włodek(1948–1954)
父母温森蒂·辛波斯卡(父)
安娜·辛波斯卡(母)
奖项白鹰勋章(2011年)
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
赫尔德奖(1995年)
歌德奖(1991年)
常见译名
中国大陆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台湾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签名

生平

编辑
 
辛波斯卡出生的房子,如今此地属于库尔尼克镇

1923年7月2日,辛波斯卡出生于波兹南附近的布宁英语Bnin, Kórnik(今日波兰西部小镇库尔尼克的一部分),是其父母的次女。[5]她的母亲名叫安娜·辛波斯卡(Anna Szymborska),娘家姓罗特蒙德(Rottermund)。其父温森蒂·辛波斯基(Wincenty Szymborski)曾是弗拉迪斯拉夫·扎莫伊斯基伯爵英语Władysław Zamoyski的管家。[6]1931年,8岁的辛波斯卡随家人从托伦迁往克拉科夫,她的大部分人生都在这座城市度过。[7][6]搬到克拉科夫后,辛波斯卡进入了当地一所精英中学,该校由乌苏拉修女会英语Ursulines创立。1939年,学校遭纳粹关闭,她不得不在暗中继续学业。[8]1943年,她成为了一名铁路雇员,并设法避免被德国征召为强制劳工[6]

1945年,辛波斯卡进入亚捷隆大学学习波兰语文学,后来转到了社会学系。[9][6]很快,她加入了当地的文学圈,并结识了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她后续的创作风格受其影响。[10]1945年3月,辛波斯卡在《波兰期刊英语Dziennik Polski》发表了人生中第一首诗歌《我搜寻词语》(Szukam słowa)。随后几年,她的诗歌陆续发表在各类报刊和期刊。[8][6][11]1948年,辛波斯卡因经济原因从大学肄业,同年与诗人亚当·沃德克英语Adam Włodek结婚。两人无子女,于1954年离婚,不过仍保持亲密关系,直到1986年沃德克去世。[8][6]在这段时期,辛波斯卡找到了一份半月刊杂志秘书工作,并负责插画设计。[12]她的首部书籍原定于1949年出版,但因“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而未获审查批准。[12]

二战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辛波斯卡在其事业初期仍顺应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实际上,她甚至还在1953年2月8日签署了一份对被指控犯有叛国罪的牧师英语Stalinist show trial of the Kraków Curia的谴责请愿书。[13][14][15]人们可在她的首部诗集《存活的理由》(Dlatego żyjemy)中体会到她对社会主义的支持,这部作品包含诗歌《列宁》和《建设诺瓦胡塔的青年》,诺瓦胡塔是临近克拉科夫的一座斯大林主义工业城市。[6]辛波斯卡曾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社会主义政党)的成员,但自1950年代逐渐与之疏远,并开始与不同政见者(例如活跃于《文化》的作家耶日·盖德罗伊茨)保持密切联系。1964年,她参与了要求言论自由的抗议活动。[16]最终,她于1966年退出该党。辛波斯卡的前两部作品聚焦社会主义,但后续作品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在回顾早期作品时,她认为这些作品过于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此现在无法再认同它们。[6]

1953年,辛波斯卡加入了杂志《文学生活》(Życie Literackie),她在此任职直至1981年。此外,从1968年开始,她还在杂志《扩展阅读》(Lektury Nadobowiązkowe)开设了书评专栏。[6]她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许多文章后来都被集结出版。1981至1983年,辛波斯卡成为了克拉科夫月刊《响亮》(NaGlos)的编辑。在1980年代,辛波斯卡秘密参与了许多反对活动,并使用假名“Stańczykówna”为地下刊物《方舟》(Arka)和《文化评论》撰写文章。在1990年代初,她在《选举报》上发表的一首诗歌中支持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反对当时的非共产主义政府把权力交还给前共产党成员。[6]辛波斯卡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是2005年的《冒号》(Dwukropek),这本诗集被《选举报》读者推选为2006年度最佳书籍。[6]除了个人的文学创作外,辛波斯卡还把许多法语文学作品翻译为波兰语,尤其是巴洛克风格诗歌和法国诗人泰奥多尔-阿格里帕·多比涅的作品。

2012年2月1日,在亲友的陪伴中,罹患肺癌的辛波斯卡于睡梦中逝世,终年88岁。[17][18][6][19][20]她在去世前还在写作一首新诗,但遗憾未能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将生命中最后的诗歌集结出版。这些诗歌后续出版于2012年。[21]为了纪念她的文学成就,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基金会(Fundacja Wisławy Szymborskiej)于2013年设立了辛波斯卡奖英语Wisława Szymborska Award,旨在表彰上一年度最佳波兰语诗歌作者。[22]

主题

编辑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种种可能》(陈黎译)

辛波斯卡常使用反讽悖论矛盾、淡化等文学手法来阐释哲学主题和迷人之物。她的许多诗歌都以战争和恐怖主义为主题。[18][6][23]她常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写作,比如描写在已故的主人空屋里的一只猫。[6][24]尽管一生只发表了不到350首诗,但她仍然享有盛名。当被问及为什么她发表的诗歌如此之少时,她说:“我的家里有个废纸篓。”[18]

影响

编辑

华语电影《向左走·向右走》曾以辛波斯卡的诗篇《一见钟情》为灵感和主线之一。而台湾艺术家几米的作品《地下铁》则以辛波斯卡的诗歌《我们何其幸运》作为开篇。[25]

主要作品

编辑

诗集

编辑
 
2011年,辛波斯卡在布拉格书展,
作品原名 中文译名 出版年份
Dlatego żyjemy 存活的理由 1952
Pytania zadawane sobie 自问集 1954
Wołanie do Yeti 呼唤雪人 1957
Sól 1962
Sto pociech 一百个笑声 1967
Wszelki wypadek 可能 1972
Wielka liczba 巨大的数目 1976
Ludzie na moście 桥上的人们 1986
Koniec i początek 结束与开始 1993
Chwila 瞬间 2002
Dwukropek 冒号 2005
Tutaj 这里 2009
Wystarczy 足矣 2012
Czarna piosenka 黑色的诗 2014

其他

编辑
作品原名 中文译名 出版年份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非必要阅读 1973
Nowe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1997-2002 非必要阅读新辑 1997-2002 2002
Rymowanki dla dużych dzieci 给大孩子的诗 2003
Błysk rewolwru 左轮手枪的闪光 2013
Wszystkie lektury nadobowiązkowe 非必要阅读全集 2015

获奖

编辑
 
2011年,辛波斯卡和波兰时任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白鹰勋章颁奖典礼。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人民日报. 别了,“诗坛莫扎特”. 凤凰网.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2. ^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诗选.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3.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6. Nobelprize. 7 October 2010 [7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4). 
  4. ^ I Don't Know: The Nobel lecture. The New Republic. 30 December 1996 [19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7). 
  5. ^ Kowalczyk, Janusz R. Wisława Szymborska. culture.pl. 2012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Nobel Prize-winning poet Szymborska dies aged 88. France24.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7. ^ Foundation, Poetry. Wisława Szymborska. Poetry Foundation. 2023-04-23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3) (英语). 
  8. ^ 8.0 8.1 8.2 Larousse, Éditions. Wisława Szymborska - LAROUSSE. www.larousse.fr.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 (法语). 
  9. ^ magazine, Le Point. Décès de la poétesse polonaise Wislawa Szymborska, prix Nobel de Littérature. Le Point. 2012-02-01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 (法语). 
  10. ^ Poets, Academy of American. About Wislawa Szymborska |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poets.org.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5). 
  11. ^ Poland Nobel poetry laureate Wislawa Szymborska dies. BBC New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12. ^ 12.0 12.1 Wisława Szymborska - krótka biografia – Wisława Szymborska – Zinterpretuj.pl. 2022-08-22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pl-PL). 
  13. ^ Michał St. de Zieleśkiewicz, "Szymborska: zabić księży Kurii Krakowskiej."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ibula – pismo niezalezne, 21 January 2011. (波兰语)
  14. ^ Waldemar Łysiak. Stulecie kłamców. Ex Libris/Galeria Polskiej Książki. 2000: 214 [3 February 2012]. ISBN 978-83-88455-21-6. 
  15. ^ Stanisław Wilhelm. Pajęczyna III RP – Urzędnicy i Sędziowie; Anatomia manipulacji prawem. Stanislaw Wilhelm Grys. : 320 [3 February 2012]. ISBN 978-83-932740-0-0. 
  16. ^ portal poświęcony Polsce, rodzinie i tradycji. Prawy.pl. [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12). 
  17. ^ Anderson, Raymond H. Wislawa Szymborska, Nobel-Winning Polish Poet,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1 February 2012 [25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18. ^ 18.0 18.1 18.2 18.3 Polish Nobel winning poet Szymborska dies at 88. Reuter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19. ^ Dates of birth and death for Wisława Szymborska. Rmf24.pl. [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20. ^ Notice of Wisława Szymborska's death. Wiadomosci.onet.pl. February 2012 [3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21. ^ Poland Nobel poetry laureate Wislawa Szymborska dies. BBC News. 1 February 2012 [1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22. ^ The Wisława Szymborska International Literary Award. [22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23. ^ Duval Smith, Alex. A Nobel Calling: 100 Years of Controversy. The Independent (UK: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14 October 2005 [26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December 2007). 1996: Her poem,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reads: "No sound bites, no photo opportunities And it takes years All the cameras have gone To other wars." Szymborska was born in Kórnik, in western Poland, in 1923. 
  24. ^ 《空屋裡的貓》. 給我的詩 : 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 由林蔚昀翻译. 台北: 黑眼睛文化. 2013. ISBN 9789866359361. OCLC 869902144. 
  25. ^ 她是“诗界莫扎特”,凭借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静默安逸. 腾讯网.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