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黑帮
《纽约黑帮》(英语:Gangs of New York,香港译《纽约风云》,中国大陆、台湾译《纽约黑帮》)是一部2002年的美国史诗历史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丹尼尔·戴-刘易斯、卡梅隆·迪亚兹主演;故事灵感来自美国记者、作家赫伯特·阿斯伯里于1927年出版的非虚构书籍《纽约黑帮》,呈现19世纪中叶纽约市曼哈顿下城(联邦众议院纽约州第五选区)的黑帮斗争史。该片由米拉麦克斯影业发行;入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多个奖项;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演出普获好评,赢得2002年度多项最佳演员奖。
纽约黑帮 Gangs of New York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马丁·斯科塞斯 |
监制 | 埃尔博托·格里莫迪 哈维·温斯坦 |
编剧 | 杰伊·库克斯 斯蒂文·泽里安 肯尼斯·洛勒根 |
原著 | 《纽约黑帮》 赫伯特·阿斯伯里作品 |
主演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丹尼尔·戴-刘易斯 卡梅隆·迪亚兹 吉姆·布洛班特 约翰·C·赖利 亨利·托马斯 布兰顿·葛利森 |
配乐 | 霍华德·肖 |
摄影 | 麦可·巴尔蒙斯 |
剪辑 | 塞尔玛·斯昆梅克 |
制片商 | Alberto Grimaldi Productions Initial Entertainment Group |
片长 | 168分钟 |
产地 | 意大利 美国 |
语言 | 英语 爱尔兰语 拉丁语 华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2002年12月9日(纽约首映) 2002年12月20日(美国) 2003年1月24日(意大利) |
发行商 | 米拉麦克斯影业(美国)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英国) |
预算 | $1亿美元[1] |
票房 | $1.93亿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纽约黑帮 |
香港 | 纽约风云 |
台湾 | 纽约黑帮 |
剧情
编辑1846年,纽约曼哈顿下城“五岔路”(英语:Five Points, Manhattan)。“神父”法隆(英语:"Priest" Vallon)率领爱尔兰裔帮会“死兔帮”(英语:The Dead Rabbits)与威廉·“屠夫比尔”·卡汀(英语:William "Bill the Butcher" Cutting)的英裔帮会对抗;双雄虽然敌对,但“神父”从前曾饶过比尔一命,比尔也一直感佩“神父”的英勇及人格。在一次街头大战中,“神父”被“屠夫比尔”杀死;他年幼的儿子阿姆斯特丹·法隆(英语:Amsterdam Vallon)在少年观护所中度过童年。
1863年,阿姆斯特丹成年出狱,回到纽约市欲报杀父之仇;他隐藏真实身份,接近“屠夫比尔”并赢得其信赖和器重,待他如亲子侄。他在街头邂逅以偷窃为业的年轻女子珍妮·艾佛丁(英语:Jenny Everdeane),两人互相钟情,但不久却发现珍妮是由“屠夫比尔”一手养大并深受其喜爱。比尔发现阿姆斯特丹和珍妮间的感情,慷慨成全;但阿姆斯特丹报仇之心未曾改变。
在纪念当年血战15周年的晚会中,阿姆斯特丹下手行刺比尔,却失手遭擒,其真实身份终于揭破;比尔感念“神父”有后,又鄙视阿姆斯特丹隐藏真实意图、偷袭暗杀的行为,乃在施以一番凌辱后放他一条生路。在珍妮的照顾下,重伤的阿姆斯特丹终于恢复健康,并回到爱尔兰移民同胞之间,领导他们团结起来、反抗压迫。阿姆斯特丹与民主党政治人物威廉·特威德合作,以选票换取爱尔兰新移民的社会地位及工作机会;在一次地方选举后,比尔公然在街头杀死新当选的爱尔兰裔警长,此举点燃了爱尔兰新移民的怒火,导致英、爱两裔各帮会约定择日联合大火拼。
此时,美国内战达到高峰,联邦政府展开对富人网开一面的不平等征兵,引起穷人的强烈反对;就在帮会火拼之日,纽约市实施征兵抽签,引发全市大暴动。在军队镇压大暴动的炮击中,阿姆斯特丹得到机会杀死“屠夫比尔”,报了杀父之仇;但目睹众多“五岔路”帮会份子在军队镇压下丧生,他却感觉到:“是朋友或仇敌,此时已没差别了”。剧情最终,阿姆斯特丹和珍妮将“屠夫比尔”安葬在曼哈顿下城对岸的布鲁克林;物换星移,“五岔路”的街头传奇终与一段为后人淡忘的历史,一同埋没在荒烟漫草之中。
演员
编辑演员 | 角色 | 角色介绍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英语:Leonardo DiCaprio) |
阿姆斯特丹·法隆 (英语:Amsterdam Vallon) |
男主角,“死兔帮”首领“神父”法隆之子。为报杀父之仇,他隐藏真实身份,接近仇人“屠夫比尔”并一度赢得其信赖和器重;但真实身份终被揭破,于是回到爱尔兰移民同胞之间,成为死兔帮的首领。在反征兵大暴动中,阿姆斯特丹得到机会杀死“屠夫比尔”,报了杀父之仇;但却只留下街头喋血后一段传奇消逝的无限惆怅。 |
丹尼尔·戴-刘易斯 (英语:Daniel Day-Lewis) |
威廉·“屠夫比尔”·卡汀[2] (英语:William "Bill the Butcher" Cutting) |
“五岔路”英裔帮会首领,对新移民抱持仇视态度。他在一次与死兔帮的街头械斗中将阿姆斯特丹的父亲“神父”法隆杀死;而阿姆斯特丹则在成年后回到纽约,假意为他效劳,寻机报仇。比尔虽隐约猜到阿姆斯特丹的真实身份,但对这年轻人相当赏识,一直不愿点破;直到阿姆斯特丹终于下手行刺比尔,暴露其真实企图。比尔在盛怒之下,仍放阿姆斯特丹一条生路;此后两人领导各自的帮会,为所属族群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而战。最终在反征兵大暴动中,因军队炮击受到重伤,进而被阿姆斯特丹杀死;临终前说道:“感谢神,我以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而死……” |
卡梅隆·迪亚兹 (英语:Cameron Diaz) |
珍妮·艾佛丁 (英语:Jenny Everdeane) |
以偷窃维生的年轻女子,深受比尔照顾,却成为阿姆斯特丹的情人。阿姆斯特丹行刺比尔失手后,珍妮照顾他恢复健康;在大暴动落幕后,与阿姆斯特丹一同埋葬了在动乱中丧生的比尔。 |
约翰·C·赖利 (英语:John C. Reilly) |
快乐杰克·莫蓝尼 (英语:Happy Jack Mulaney) |
“神父”法隆生前的得力助手;“神父”被“屠夫比尔”杀死后,投靠比尔,并在其授意下成为一名受其控制的警察,最终被阿姆斯特丹亲手杀死。 |
亨利·托马斯 (英语:Henry Thomas) |
强尼·斯洛考 (英语:Johnny Sirocco) |
阿姆斯特丹的朋友,暗恋珍妮,曾因嫉妒而出卖阿姆斯特丹,心有惭愧所以拒绝向比尔低头而被比尔重伤。 |
吉姆·布洛班特 (英语:Jim Broadbent) |
威廉·特威德 | 民主党政治人物;早先与比尔合作,后在阿姆斯特丹壮大后转而与其合作,利用自己在纽约党机关及市政当局中的影响力,提供新移民工作以换取选票,因此遭到比尔仇视。 |
连姆·尼森 (英语:Liam Neeson) |
“神父”法隆 (英语:"Priest" Vallon) |
“五岔路”爱尔兰移民帮会“死兔帮”首领,阿姆斯特丹的父亲;在一次街头械斗中被“屠夫比尔”杀死。 |
布兰顿·葛利森 (英语:Brendan Gleeson) |
华特·“修士”·麦金 (英语:Walter "Monk" McGinn) |
爱尔兰裔的大力士,在街头火拼中为“神父”法隆助拳,以打死的敌人数目领取酬金;“神父”死后,华特不再过问帮派之事,经营理发铺维生。阿姆斯特丹的真实身份暴露后,主动造访并相赠“神父”遗物。后来在推德的安排及爱尔兰裔选民灌票下,击败比尔支持的候选人当选警长,却被暴怒的比尔公然杀害。 |
芭芭拉·宝钗 (英语:Barbara Bouchet) |
Schermerhorn夫人 (英语:Mrs. Schermerhorn) |
Schermerhorn先生的夫人 |
音乐
编辑奖项
编辑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字 | 结果 |
---|---|---|---|
金球奖 | 最佳导演 | 获奖 | |
最佳歌曲 | 获奖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男主角奖 | Daniel Day-Lewis | 获奖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 | 男主角奖 | Daniel Day-Lewis | 获奖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 男主角奖 | Daniel Day-Lewis | 获奖 |
卫星奖 | 男主角奖 | Daniel Day-Lewis | 获奖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男主角奖 | Daniel Day-Lewis | 获奖 |
奥斯卡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导演 | 提名 | ||
男主角 | 提名 | ||
原创剧本 | 提名 | ||
摄影 | 提名 | ||
剪辑 | 提名 | ||
电影歌曲("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 | 提名 | ||
混音 | 提名 | ||
美术指导 | 提名 | ||
服装设计 | 提名 | ||
金球奖 | 最佳剧情片 | 获奖 | |
女配角 | Cameron Diaz | 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