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笙,名为芬(1900年—1986年11月3日),后以字行。祖籍山东日照,中国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山东省宣教处副处长、济南市政协委员

生平

编辑
  • 1915年随全家迁居北京,读完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三斋舍监。曾准备留学德国,不知何故未能成行。
  • 1923年,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参加一个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民间体育组织行健会,师从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澄浦先生学拳,直至杨澄浦先生南下传授拳艺为止,深得杨式太极拳之精髓。后担任该会常务理事[1]。后传于世《杨式太极拳简介》《杨式太极拳推手》二部著作。
  • 1928年应友人之邀到济南市教育局任秘书。后任中华民国山东省教育厅二科科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所部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10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击溃。由于局势不断恶化,山东省教育厅先迁曹县,后迁许昌,并电告各校内迁。从此,数千名山东中等学校教师生员工开始了艰苦地流亡生涯。葛兰笙奉教育厅长何思源之命携带五十万元教育基金[2]跟随部分中学师生向后方转移。该教育基金本存于中国银行,由葛兰笙托请中国银行职员黄得中暗自汇转河南郑州及武汉中国银行,将汇折秘置于暖水瓶内混入难民中前去河南郑州提取,作为山东南迁学生的生活、教育费用。以上措施并不为韩复榘所知,所幸教育基金没有被充作军饷[2]
  • 1938年1月,各校流亡师生汇集于河南许昌,春节后迁往河南南阳的赊旗镇(今社旗县),组成为山东省联合中学,杨鹏飞被委任为校长。5月19日,徐州失陷,学校又奉命西迁,趴山涉水600余里,迁至湖北省北部的陨阳、均县办校,改名为国立湖北中学,直属教育部管辖,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教育部再令该校搬迁四川。12月,数千名师生分批出发,沿秦岭,过汉中,攀巴中,越剑阁,前后行程5千余里,于次年2月先后入川抵达目的地,由葛兰笙任国立六中校长并选址建校,改名为国立第六中学。葛兰笙任校长八年中,以其旺盛的精力,克服诸多困难,为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民族复兴献出了自己全部心血。他知人善任,先后聘请多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和思想进步的教师到校任教,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3]。该校先后共收容了约五千流亡学生,仅高中部毕业44个班,毕业生1700余人中,考入大学的约1200人。在后方二十几所国立中学中影响巨大[4]。六中校友、著名诗人、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在给德阳教育志编者的信中说,“国立六中向延安和其他地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
  • 1946年葛兰笙将国立六中校务交给时任教务主任的王晓伦,回到山东创办综合性文选刊物半月刊《现代文丛》。地址在济南经三路纬四路西165号。该刊物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的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更多地介绍一些现代知识,推动山东学术空气而创办的。其宗旨是:“集纳书报精华,介绍时代知识。”刊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文艺等。该刊1948年1月出到1卷12期停刊。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济南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山东省民建宣教处副处长。1957年,葛兰笙民主党派座谈会上坦言己见,反右开始后遭到批判,被称为“章乃器在山东的代理人”,被人揭发检举,于1958年8月被捕,以“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改判15年。1971年10月释放。
  • 1979年全国为在1957年反右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员甄别平反,葛兰笙提出申诉。其冤案虽因反右而起,但并未戴“右派”帽子,原判单位不予受理,多次申诉无有结果。不得已委托时任中共中央领导的黄克诚将军帮助,省法院才重新审查,并最终宣布取消1958年的错判,予以彻底平反。
  • 1986年11月3日,以86岁高龄与世长辞。

家庭

编辑
  • 第一任妻子安氏,育有二子二女,葛世梅、葛世燕、葛世平、葛世鲁。
  • 第二任妻子胡湘云(后改名胡建1909-2000),育有三子二女,葛世民、葛世成、葛世同、葛世宁、葛世静。

注释

编辑
  1. ^ 葛世平:《人生的历练》
  2. ^ 2.0 2.1 《济南文史资料选集》第三辑,P165
  3. ^ 丁原道,《献身教育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葛兰笙》,日照市政协《日照文史》第四辑
  4. ^ 《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3年第2期
  5. ^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P180
  6. ^ 训团是国民党省政府的干训机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改名为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地方行政研习中心。

参考文献

编辑
  •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 《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3年第2期
  • 葛世平:《人生的历练》
  • 丁原道:《献身教育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葛兰笙》
  • 胡维兴:《风雨七十年》
  • 徐俊龙、李波:《民主教育家冯培元的抗日爱国情结》,载《滨州日报》,2010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