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思德
葛思德(英语:Bettis Alston Garside,1894年11月22日—1989年8月1日)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作家、中国教会大学联会的高级人物、教育家、慈善家。[1]
生平
编辑生于俄克拉何马州斯特灵敦,从奥克拉荷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国海军退役,担任斯特灵敦中学校长。192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2],随后作为美北长老会差会传教士前往中国,开始学习汉语国语至1923年。然后担任齐鲁大学教育学教授至1926年。[2]
1927-1932年,担任中国基督教大学委员会驻纽约的负责人。[2]任上第一年,帮助中国11所教会大学从大革命与北伐战争的洪流影响下摆脱出来复课。[3]
1932年10月,组建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宗旨是捍卫在华教会大学的利益。[4]葛思德担任联合会的执行书记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12所学校有11所处于战区。葛思德广泛游说美国公众抵制日货以反战,并推动几所教会大学迁址。[5]领导对教会大学的募捐运动,到1940年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有13所成员学校,超过7,700名学生,当年募得$250,000 。[6]
1941年3月,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加入了援华联合会。援华联合会的团体成员还有:
援华联合会的董事包括赛珍珠、明星外交家小威廉·克里斯蒂·布利特、传媒巨子亨利·鲁斯、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罗伯特·戈登·史普罗、1940年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温德尔·威尔基、洛克菲勒家族嫡长孙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三世、老罗斯福总统嫡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好莱坞最著名电影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摩根财团最重要合伙人托马斯·拉蒙特。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担任名誉主席。董事会选择了葛思德为执行长,为战争难民劝募。[7]
援华联合会及其1946年改组的后身“援华联合服务会”(United Service to China),累计权限了5000万美元。[1] 葛思德在美国援华联合会成立后的3个月内就劝募了50万美元。[8] From 1941-1967, Garside served in various executive capacities with both organizations.[2]
葛思德强烈支持中国国民党。1953年12月30日共同发起了“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的一百万人委员会”(Committeefor One Million Against the admission of Communist China to the United Nations)。1959年,葛思德与洛维尔·杰克森·汤玛斯组织了“西藏难民美国紧急委员会”(American Emergency Committee for Tibetan Refugees)[1] 葛思德为该组织工作到1970年。[2]1972年2月5日与周以德共同发起成立了支持自由中国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Free China)。获得了景星勋章与祥云勋章。[2]
著作
编辑1985年出版回忆录:《Within The Four Seas》。[2]
个人生活
编辑1921年9与21日,与玛格丽特·卡梅隆(Margaret Cameron)结婚。有一个女儿Jean。1981年妻子去世。[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Bettis A. Garside, 94, Relief Agencies' Head.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8-02: D22.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Marquis Who's Who. 2006.
- ^ Our Missions Reopen 11 of 16 China College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0, 1927.
- ^ Colleges in China Held Prospering. New York Times. July 5, 1933.
- ^ Colleges in China Ope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0, 1937.
- ^ Liberty and Education. Time. November 4, 1940.
- ^ $5,000,000 Sought For China Relief. New York Times. March 3, 1941: 1, 6.
- ^ China Fund Tops $500,000. New York Times. June 8, 1941: 19.
- Garside, B.A. Within The Four Seas. New York: Frederic C. Beil. 1985. ISBN 0-91372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