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草蜥

正蜥科草蜥属爬行动物

蓬莱草蜥学名Takydromus stejnegeri)为蜥蜴科草蜥属爬行动物,俗名台北草蜥、史丹吉氏草蜥、蛇舅母、狗母索,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台北。

蓬莱草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蜥蜴科 Lacertidae
属: 草蜥属 Takydromus
种:
蓬莱草蜥 T. stejnegeri
二名法
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Denburgh, 1912)[1]

分布

编辑

蓬莱草蜥是台湾的特有种蜥蜴,其广泛分布在屏东县枫港溪以北的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的宜兰县,且海拔不超过1000米的地区,另外,在离岛的澎湖的主要组成岛屿中,也可以发现蓬莱草蜥个体的踪迹!此外,蓬莱草蜥比较偏好低海拔的草生地区,因此在高海拔的山区是很难看到牠们的踪影的。

描述

编辑

蓬莱草蜥的个体体长最长大约可达6公分,其尾巴最长可达躯干体长的3倍之多,从外观来看蓬莱草蜥的体型极为修长,因为蓬莱草蜥的尾巴有维持平衡和缠绕的功用,因此不会出现像壁虎、守宫科的蜥蜴容易自断尾巴的现象。蓬莱草蜥的幼蜥头部和背部的体色皆呈褐色,随着个体年龄的成长,其体侧会开始出现黄色或者是黄绿色的体色。而蓬莱草蜥有一个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明显特征,就是在体侧和体背会有一条延伸的细线,一直由眼睛外部一直延伸到尾巴基部,其腹部呈白色。

另外,雌蜥蜴会将卵产在友遮蔽覆盖物的地方,像是杂草堆或者是落叶堆,以确保后代的安全。在野外,蓬莱草蜥在日间有阳光的时候喜欢在草丛、灌丛或是在禾本科植物上穿梭活动,到夜间时,则会停在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上,以细长的尾巴缠绕住叶片休息。[1]

保护

编辑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蓬莱草蜥.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6-2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向高世. 《台灣自然蜥蜴誌》. 天下文化出版. 2008. ISBN 9789862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