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曲(英语:Ballad),又译民歌民谣歌谣叙事曲等,是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是与音乐结合的叙事。民谣源自中世纪的法国香颂诗歌英语virelai(chanson balladée)或叙事曲(ballade),最初是一种舞曲,结合了抒情(情绪化,情感)、史诗(故事)和戏剧(对话)的特征。它的名字来自意大利语ballare(舞蹈),表明它起源于意大利-普罗旺斯。浪漫民谣是指13至14世纪出现在丹麦和苏格兰的民歌。从中世纪晚期到19世纪,民谣是英国爱尔兰流行诗歌和歌曲的特征之一。它们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后来在澳大利亚、北非、北美和南美被使用。民谣通常是 13 行 ABABBCBC 形式,由押韵诗句的对联(两行)组成,每行 14 个音节。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 ABAB 或 ABCB 重复,八和六音节线交替出现。

从18世纪起,诗人和作曲家经常使用这种形式来创作抒情民谣。例子包括19世纪时波兰的Adam Mickiewicz创作的“ Pani Twardowska ”和“ Świtezianka ”。在19世纪后期,该术语具有流行情歌的缓慢形式的含义,通常用于任何情歌,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感伤民谣,尽管该术语也与风格化的讲故事的歌曲或诗歌,特别是用作其他媒体(如电影)的标题时。[1][2]

从19世纪开始,叙事曲这个词汇渐渐独立成为一种乐曲的形式,从原来主要是声乐演变为器乐的叙事曲,萧邦首创钢琴叙事曲,并创作了四首,后来布拉姆斯李斯特葛利格等也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聽音樂】芭樂(Ballad),不只是芭樂!聽歌謠樂趣多──童歌、民謠及其他. OKAPI阅读生活志.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中文(台湾)). 
  2. ^ Ballad - 敘事歌;敘事曲;民歌. terms.naer.edu.tw.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