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太空/专题
专题
欢迎!太空,曾引发无限暇想,但能带来绝灭巨劫。人类对它趋之若骛,但又感到万分恐惧。它既是时间的开始,但也创造了终结。是生命的摇篮,但却危机四伏。这个既神秘又危险的世界,将会是人类继地理大发现后另一个新大陆,最后一个等着人类来征服的前哨。宇宙存在无限机遇,超级地球、海洋行星等,是人类所追求的另一个地球,另一个家园。人类在宇宙所作的每一个创举,都不仅仅是“一小步”。但是,太阳风、超新星爆发,甚至黑洞,都潜伏于宇宙当中,危机四伏。究竟,在宇宙深处等着我们的,是机遇,还是灭亡?
太阳系外行星太阳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是在太阳系之外的行星。迄2013年10月30日,已经被认定的系外行星总数为1031颗,这些行星分属784个行星系,其中有170个多行星系。开普勒任务已经检测到18,000颗行星候选者,包括262颗位于潜在适居带的候选者。 在银河系,估计有数十亿颗行星(若每颗恒星都至少有一颗行星,将导致有1,000亿至4,000亿颗行星), 不只在恒星周围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动的行星质量天体,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半人马座αBb。 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系外行星都在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内,但是有少量的银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检测出来。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估计在银河系内至少有170亿颗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数百年来,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在太阳系以外应该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没有办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与太阳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纪,许多的侦测方法被提出来,但最终所有的天文学家得到的结果都是否定的。第一个被确认的检测出现在1992年,发现有几颗质量类似地球的天体环绕着脉冲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带恒星发现行星的地一个侦测结果出现在1995年,在邻近的飞马座51发现了以4天周期公转一周的巨大行星。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自此之后侦测到的数量与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远镜直接拍摄到影像,但绝大多数的系外行星都是经由径向速度测量检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阳系之外的彗星,也被发现了,也许在银河系内也是很普遍的。 天文学家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的天文学是以观测为主之研究学科,部分以望远镜与各种镜后特殊接收装置为接收星光各波长光波并加以处理,探视各种性质与变化以研究天体,结合物理学角度研究各天体以至宇宙之演化。著名的天文学家包括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欧多克索斯、亚里士多德、阿里斯塔克斯、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赫歇尔、巴门尼德、张衡、祖冲之等。 天体力学天体力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涉及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的作用,是应用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研究天体的力学运动和形状。研究对象是太阳系内天体与成员不多的恒星系统。以牛顿、拉格朗日与航海事业发达开始,伴着理论研究的成熟而走向完善的。天体力学可分六个范畴:摄动理论、数值方法、定性理论、天文动力学、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多体问题(其内有二体问题)等。天体力学也用于编制天体历,而1846年以摄动理论发现海王星也是代表着天体力学发展的标志之一。天体力学的卓越成就是发展出天体动力学,研究和发展出各式人造卫星的轨道。虽然现代的天体力学分析起源于400年前的艾萨克•牛顿,但是对天体位置的研究和预测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恒星恒星是大质量、明亮的等离子体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能量的来源。白天由于有太阳照耀,无法看到其他的恒星;只有在夜晚的时间,才能在天空中看见其他的恒星。恒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因为核心的核聚变而发光。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从内部传输到表面,然后辐射至外太空。几乎所有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都是在恒星的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恒星天文学是研究恒星的科学。 天文学家经由观测恒星的光谱、光度和在空间中的运动,可以测量恒星的质量、年龄、金属量和许多其他的性质。恒星的总质量是决定恒星演化和最后命运的主要因素。其他特征,包括 直径、自转、运动和温度,都可以在演变的历史中进行测量。描述许多恒星的温度对光度关系的图,也就是赫罗图,可以测量恒星的年龄和演化的阶段。 恒星诞生于以氢为主,并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云气塌缩。一旦核心有足够的密度,有些氢就可以经由核聚变的过程稳定的转换成氦。恒星内部多余的能量经过辐射和对流组合的携带作用传输出来;恒星内部的压力则阻止了恒星在自身重力下的崩溃。一旦在核心的氢燃料耗尽,质量不少于0.5太阳质量的恒星,将膨胀成为红巨星,在某些情况下更重的化学元素会在核心或包围着核心的几层燃烧。这样的恒星将发展进入简并状态,部分被回收进入星际空间环境的物质,将使下一代恒星诞生时正元素的比例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