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苏青 (作家)

Kolyma在话题“用户李劼添加内容移置此处”中的最新留言:2年前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用户李劼添加内容移置此处

编辑

用户李劼添加大量无来源内容,且与暨有条目结构格格不入,本应全数删除,但部分内容可能有价值,故移置此处,并将章节标题降一阶。未来若有找到来源,可以考虑移回条目的合适章节,并附加其来源。--Kolyma留言2022年9月4日 (日) 10:58 (UTC)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的“苏青”们

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步入中年的苏青觉得自己从来不参与政治,所以一个平民百姓应该不会受牵连。何况自己还要带子女。 她决定留在上海。这可能是她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解放后,旧时期的文人被左派和左派文人赶出了文艺界。沈从文不让写散文。苏青和张爱玲更不被容许写文章了。 “苏青”这个带有历史背景的名字已经不被容于这个新世界。 从此苏青只能以“冯允庄”这个名字活在这个世上。

解放后,张爱玲没有工作。她去申请电力公司的外文翻译工作。 因为历史原因, 结果没被录取。张愤然去了香港。 冯允庄也没有工作。当时香港的小报请苏青写杂文。冯允庄就以普通人的视角将当时的小老百姓的生活锁事为题材写了几篇。内容根本没涉及到共产党不好。上海公安局就上门了,说“苏青”是个有影响的人。应该多写写共产党怎么好。否则“苏青”的文章会让海外对国内产生不好的影响。冯允庄怕了。 从此,尽管断了生活来源,尽管小孩要抚养,冯允庄不敢再投稿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允庄看到文化局主办的戏剧编导学习班要开学了。毕业后能帮助介绍工作。冯允庄去考了。她选了越剧。考试唱词用七言诗写,可是冯允庄政治考试拿了0分。当然落选了。 一个月后,当时上海文化局局长夏衍听到了冯允庄考戏剧班的消息,他说,“苏青”是团结的对象,让她进来。所以冯允庄又被录取了。从开班后的一个月开始读,学了四个多月学习班毕业了。最后进了私营的芳华越剧团。如果当时冯允庄没进戏曲学习班,由于生活所迫,冯允庄可能当时就去香港了。那她的后半生就不会那么凄惨。

越剧 《屈原

编辑

作为一个新手编剧, 冯允庄决定将历史人物般上越剧舞台。在地方戏曲,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当时对于芳华剧团是私营要自负盈亏的更增加了挑战。 而且团长和小生主角尹桂芳更有一层担心。 因为屈原是要带胡子的, 而小生是不带胡子。最终剧团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当时赵丹正在北京上演郭沫若改编的话剧《屈原》,冯允庄联系到赵丹去北京观摩。 不巧郭沫若当时不在北京,由文怀沙(屈原〈离骚〉研究专家)在北京接待冯允庄。文将苏介绍给北京的文艺界。冯允庄向文怀沙请教关于屈原的著作。

越剧 《屈原》的准备工作很不容易。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陈鲤庭黄祖模,和谢晋对越剧很有兴趣,经常来观摩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凑巧当时没有片子上档。陈鲤庭对于《屈原》这个题材非常感兴趣并参与指导。希望用文艺界新的表现形式搬上越剧舞台。当时剧团的导演司徒阳表示虚心向那些前辈学习。最后,陈鲤庭和文怀沙作为越剧 《屈原》的顾问。还有一位小剧团的科班出生的编剧江上青。他曾写过屈原。因为他没有发表他作品的可能,他就一点点把他的想法拿出来分享给苏青。冯允庄被他的对艺术的热爱所感动。

越剧 《屈原》开演时,国营的上海越剧院每天在前排买四十,二十张票观摩, 并记录,录音,描布景。一切准备就绪要开演。可惜田汉来上海看戏。他说剧目非常好,可以参加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海越剧院知道事到如今不能再照搬了,就放弃了。在会演时芳华与上海越剧院合作,借来戚雅仙来演《屈原》的蝉娟。

参加会演时,越剧 《屈原》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剧目奖。照理来说应该颁编剧奖,导演奖和表演奖。但是在评委的左派以“我们老革命坐着默默无闻, 而让历史问题的人拿编剧奖”。并蛮横的将“冯允庄改编”变成“集体改编”。冯允庄不服。她说,她可以把“冯允庄和江上青”名字放上。“集体改编”有欠公允。当然左派评委不予理睬。由于这个原因,导演奖也被取消了。

由于冯允庄在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受到政治打压。 她的《屈原》创作被左派取消了本该给获得优秀演出奖的编剧奖,冯允庄不屈服于这种不公平。 她决定改编历史名著。由于写剧本“宝玉与黛玉”,结识“胡风分子”贾植芳(红学专家,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胡风运动爆发后受牵连,1955年12月1日,苏青被逮捕“侦查”但未判刑。“侦查”1年半后释放。没有任何刑事处分。但大众认为被关入监狱(提篮桥监狱), 照理未被判刑的都应关在看守所。当时冯允庄被关进思南路看守所。 后因被关人员太多。其中有很多天主教信徒因为龚品梅天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教宗教迫害事件, 当时只要公开声明“是受骗”就可以释放。但是他们不肯放弃信仰, 以致全家被关。看守所场地不敷使用,而被转到提篮桥监狱。冯允庄在1年半“侦查”完后,实在找不到一条可以判刑的借口。不得不“侦查”结束,而进行释放。没有任何刑事处决, 但外界一直以为进监狱就是有罪。所以虽然回到原来的芳华越剧团工作,但被无辜的革去编剧职务改为剧务。后来芳华为转为公营剧团,加入福建军队的文艺团。 全芳华剧团转赴福州。 当时“政审”时, 冯允庄曾有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有海外影响, 冯允庄最后被留落上海。 后来为了生活,进红旗锡剧团任编剧。文革中只有小女与她相依为命。

一句不经意的谎言想掩盖的真相

编辑

有许多引述冯允庄“因在计划编写《司马迁》前,写信向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请教,为此涉胡风事件”。 事实上,冯要改编红楼梦,由文怀沙引见红学专家贾植芳。《红楼梦》是名著,它很难被改编。比如人物对话,每个人的言语举止都有它独自的特点。不能随意串改。这还不是主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苏要向红学专家贾植芳请教。由于这,冯被迁入胡风事件。1954年《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可是国营的上海越剧院也来天天观摩, 并记录,录音,描布景。接下来就是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粉莫登场。冯在身前很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创作被剽窃了,并提出了一手的证据。 其实很简单,越剧是表现”宝玉与黛玉“呢?还是”红楼梦“这部小说呢?光从对与剧目的取名, 以及剧目的取材,就可以看出一个学者对于艺术的严谨。但这些人只是将别人东西随手拿来, 根本不在意剧目的精髓。 在政治挂帅的社会,知识创作产权被随意鄙视。为了自己的名利,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而不择手段。还沾沾自喜,以为可以瞒天过海, 自己可以永远站在道德和名誉的制高点。社会公理何在?确实冯允庄因胡风事件入狱是真;贾植芳是红学专家不假。 但是有人却有意将”红楼梦“改成”司马迁“。 不管怎样,还是还原真相吧。

上海越剧院跟芳花越剧团,起因是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旦角出生。她需要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生。而当时在上海很红的小生且·年龄相仿的,只有尹桂芳。只是尹是一个将艺术看的很重的人。加入上海越剧院与袁搭戏,势必要以旦角为主。这点对于当红的尹是不会接受的。可是在大环境下,私营没法与国营扳手腕。特别在新创红楼梦被上海越剧院抄去之后,尹也开始有加入上海越剧院的想法。不巧上海越剧院有人挑拨说,“我们让她作上海越剧院第一团”。言下之意,如果尹加入上海越剧院并与袁搭戏。势必尹要在其他人之上。尹听到后,受不了这冷潮热讽。就打消了加入上海越剧院。 1958年8月袁雪芬带团上海越剧院首次赴福建巡回慰问军演。然后芳花团里有人开始大力推动去福建加入当地的部队编制的国营剧团。当时团里徐天红和另一人(不详,不过后来加入上海越剧院的前芳华越剧团的演员)大闹剧组,非要去福州。尹实在受不了 上海越剧院的排挤。决定1959年全团搬去福州。次年徐天红回上海加入上海越剧院。按照国内制度,这是非常不正常也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炒作的事。那么上海越剧院为什么要芳华去福州呢?关键是语言。试想一个说浙江话的戏剧团在闽南语的福建是没有观众的。如果尹曾带团去过福建演出,与观众一碰面。 尹就肯定知道越剧是有它的语言局限性的。想想尹和全团去了福州后一边没了观众,一边看着徐天红和另一位进了上海越剧院就明白曾经发生了什么。尹因为迁移出上海一事很多随团的失去了上海的居住户口,心生不满,尹在文革中被殴打致残。

在全芳华剧团转赴福州。 当时“政审”时, 冯允庄曾有历史遗留问题而且有海外影响, 考虑冯允庄有潜逃海外可能,不予批准。即便当时部队政委担保也不准。最后被留落上海。

七十年代初,冯允庄带着小孙子去拜访在上海家的尹桂芳。尹已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瘫痪老人。冯问尹为什么开始和袁及上海越剧院走近了。 尹无奈的说,看看我现在这样,如果不与她们走进,连现在尹在越剧的地位也不保。冯允庄离开尹家时,流露出不胜唏嘘。

文革中的“牛鬼蛇神”

编辑

冯允庄在文革中被打倒成“牛鬼蛇神”,也就是被批斗的没有作为人来对待的一类。当时冯不知道她的医疗保险被取消了。在冯去报销医疗费时,那些文卫兵说,”你是牛鬼蛇神,没资格报销。“并且当场强过冯的报销单撕了。后来,冯可以报销了,但单子已经被毁了。这对于冯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返回到“苏青 (作家)”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