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

上古汉语音韵尾不明的阴声韵韵尾为浊辅音的假说

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是有關上古漢語語音的假說,指上古音韻尾不明的陰聲韻其韻尾為濁輔音[1]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塞音(-b 、-d、-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類型學相關研究的支持。但是即使這樣,陰聲韻和陽聲韻、入聲韻相對的地位沒有改變,被劃入陰聲韻的字也沒有改變類別。

證據

編輯

以《詩小雅·出車》一章為例,按中古漢語擬音: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召彼僕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牧、來、載、棘四字分別為入聲[ -k]尾、平聲、上聲及入聲[ -k]尾。並不押韻﹐不符合《詩經》體裁,故推來、載二字在上古時代韻尾為[*-g][1]

另外,突厥語碑文中有一個詞「čigsiš」譯自漢代官職刺史,故此可以推斷漢代漢語擁有[ -g]韻尾[1]

又如賴、懶、癩擁有同一聲旁,故推斷其韻尾分別為[*-d]、[*-n]、[*-t][1]

質疑

編輯
  • 王力指出,如果陰聲韻有一套濁輔音韻尾,那麼上古漢語將會成為開音節十分貧乏的語言,這種語言是不可能存在的。王力否認上古漢語有過非鼻音濁輔音韻尾[2]
  • 陳新雄指出,清濁輔音間相差細微,如果構擬濁輔音韻尾,陰聲韻和入聲韻的關係就會更為密切,平上聲與入聲的關係也應該和去聲與入聲的關係一樣密切,但事實不支持這點[2]
  • 何九盈指出,許多古音現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方言資料的印證,但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沒有殘存痕跡和方言資料的印證[2]

消失過程

編輯

假如陰聲字有韻尾,[ -b]、[ -g]及[ -d]應該存在,並逐漸消失。由於《詩經》並無[ -b]與[ -p]押韻的痕跡,故此可認為上古早期的[*-b]演變成[*-d]。根據存世文獻的押韻原則,[*-g]應從東漢末年消失。[*-d]則最遲在亡時消失[1]

此外,丁邦新也推測上古音有濁輔音韻尾「*-gw」(從魏晉時期消失)和*-r(從西漢末年消失)[1]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