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虞惇(1650年—1713年),字寶成,號思庵江南常熟縣(今常熟市)人。清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太僕寺少卿。

嚴虞惇
《嚴虞惇蘇州石刻像》,清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嚴虞惇蘇州石刻像》,清孔繼堯繪,石蘊玉正書贊,譚松坡鐫,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大清中憲大夫太僕寺少卿
籍貫江南常熟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寶成,號思庵
出生順治七年(1650年)
逝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親屬(高祖)嚴訥
(祖父)嚴栻
出身
  •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舉人
  •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進士及第

生平

編輯

順治七年(1650年)出生,能背誦九經、三史,人稱神童,康熙三十六年,殿試欽賜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康熙三十八年科場案獄發生,嚴虞惇之子侄連中,試官李蟠姜宸英皆其同年友,涉嫌舞弊,由是罷歸。讀書甚勤,尤好史學[1]。聖祖南巡,虞惇獻詩十章。不久即補國子監丞,轉大理寺寺副。充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又充任湖廣鄉試正考官。官至太僕寺少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2]

著作

編輯

有《讀詩質疑》三十六卷、《易經提要》、《通鑑提要》、《文獻通考詳節》等[3]

家族

編輯

高祖嚴訥,明嘉靖年間大學士;祖父嚴栻,兵部員外郎。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嚴有禧在《漱華隨筆》中說:「先王父太僕公答友書云:『弟自去年至今,勉強度日,不餓耳,不能飽也。窮巷杜門,不交一人一事,惟以硯北之身與丹黃為伍。《讀詩質疑》已六易稿,尚未成書,今始卒業。又於其間批讀《莊子》一部,《楚詞》一部,《國語》、《國策》一部,《楞嚴經》一部。所以汲汲如此者,蓋以年逾知命,一事無成,讀書無益於身心,學道未忘乎塵俗,加以神色耗減,精氣消亡,而視茫茫,而發蒼蒼,恐遂汨沒,草木同腐,庶幾假靈先聖,益我神明,以炳燭之勤,為桑榆之補。如或我材可用,則將取諸其懷。或者老此終生,亦可樂而忘死。水到渠成,固驃姚之天幸;道盡途殫,亦李廣之數奇。』觀此可以見先王父讀書之勤、襟期之曠矣。」
  2. ^ 《清史列傳》作年七十四歲,有誤。
  3. ^ 《重修常昭合志·藝文志》
  •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