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聯軍游擊支隊
歷史
編輯1951年3月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致電彭德懷,建議派小部隊到敵後,開展游擊戰爭。1951年4月4日,周恩來將此電報呈毛澤東,提出:「我也認為在目前韓戰情況下,似可考慮派一兩個中朝聯合支隊(每支隊等於兩千人以下的團)深入南朝鮮分散進行游擊戰」。「這種活動條件在南朝鮮是有的,而李奇微也不致因此就將大軍南撤。」[2]
1951年5月底,中朝聯合司令部發出指示,決定組建中朝聯合游擊支隊,深入南朝鮮建立敵後游擊根據地,襲擊敵基地、倉庫,切斷敵後方交通,收集情報,配合第六次戰役的行動。1951年6月中旬正式組成,轄6個中隊,約2050人。直屬中朝聯軍司令部領導。1951年6月底,朝鮮黨中央敵後游擊指導處處長裴哲少將來商決定派遣部分朝鮮幹部戰士編入支隊。1951年7月中旬,130多朝鮮幹部戰士編入游擊支隊,他們基本都通漢語。[3]
- 支隊長劉振華(第40軍第118師副師長)
- 政委丁樹民上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是遼寧軍區李紅光支隊幹部)
- 副支隊長兼參謀長茹夫一(第42軍第125師副師長),1952年3月上旬繼任支隊長。
- 副政委孫良浩(1914-1994,江蘇灌雲人,入朝時為第26軍第88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2月28日任第26軍第77師政治部主任):住院治療腰椎風濕。[4]
- 副支隊長趙寶善上校(東北抗聯出身)
- 副支隊長李相模
- 副政委朴方烈
- 機關設參謀組、政治組、後勤組
- 一中隊:第三兵團組建
- 二中隊:第九兵團組建
- 三中隊:原第十三兵團各軍組建
- 四中隊:第十九兵團組建
- 五支隊:朝方敵後突圍人員
- 六支隊:朝方敵後突圍人員
- 支隊直屬警通排,約50人
1951年7月游擊支隊組建後,一邊做敵後作戰的適應訓練,一邊在伊川附近空寺洞的志司駐地的警戒和保衛工作,捕捉空投特務。由於停戰談判開始後,朝鮮戰場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志願軍總部提出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並確定在兩三個月內不進行大的反擊戰役,原定於1951年8月發動的第六次戰役只是加緊準備而暫不發動。游擊支隊沒有進入韓國開展游擊戰。1951年10月移駐瓮津半島信川郡(李承晚家鄉),打擊從白翎島、椒島海上潛入的敵軍。1951年12月上旬,中朝聯軍游擊支隊的第一中隊與第三中隊進入翁津半島最高峰九月山(海拔954m),消滅了長期盤踞在此的敵方武裝和小股武裝特務一百餘人;第二中隊與第四中隊擔負扼守海岸線,抗擊和殲滅登陸之敵的任務。
1952年3月,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已決定不再發動第六次戰役,中朝聯軍游擊支隊去韓國開展游擊戰爭的任務也隨之解除了。游擊支隊擔負西海岸守備任務。1952年9月,游擊支隊撤銷,其中志願軍的4個中隊改編為志願軍總部獨立團。
參考文獻
編輯- ^ 姜廷玉:“中朝联合游击支队是怎么回事?”,《解放军报》 2013年06月07日. [2020年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18日).
- ^ 中國軍事博物館編撰:《抗美援朝戰爭紀事》,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ISBN 9787506555692
- ^ 刘振华:“中朝联军游击支队组建始末”,《百年潮》2000年第10期.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 ^ 黄力民:“中朝联合游击支队中方副政治委员考证”,《兰台世界》2010年1月上,第56-57页.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