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頌華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3月2日) |
俞頌華(1893年—1947年),名慶堯、慶垚,字頌華,以字行,曾用筆名澹廬,江蘇太倉人,出生於上海。中華民國報界人物。
生平
編輯俞頌華早年就讀於澄中中學,後來先後肄業於清華學堂、復旦公學,此後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歸國後,他在上海《時事新報》任副刊《學燈》的主編,因介紹新知識和新思想而著稱,該副刊是新文化運動四大副刊之一(其他三大副刊是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北京《晨報·副鐫》和《京報》副刊)。他還曾經一度同張東蓀共同主編《解放與改造》半月刊。[1]
1920年,俞頌華作為上海《時事新報》與北京《晨報》特派員,和瞿秋白、李仲武(李朝儀孫、梁啓超甥)同赴蘇維埃俄國莫斯科。他們三人也因此而成為俄國十月革命後最早採訪蘇維埃俄國的中國記者。俞頌華在莫斯科見到了列寧、莫洛托夫等領導人,所寫的長篇通訊《蘇俄之感想與見聞》在《晨報》進行了37天連載。1921年5月,俞頌華到柏林,此後他進行採訪並進修三年。1924年,他歸國,任教於大學,並任《東方雜誌》編輯。1927年大革命高潮中,他隨瞿秋白到武漢,曾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任秘書主任(該部隊後來參加了寧都起義)。[1]
中國國民黨清黨後,他回到上海繼續任教,並辦刊物。1932年5月,他應史量才的聘請,主編《申報月刊》(後來改為《申報周刊》)。該月刊創刊號上刊登了胡愈之的《動盪中的世界政局》、茅盾的《林家鋪子》、巴金的《砂丁》,該刊還刊登過翁照垣的《淞滬血戰回憶錄》、魯迅的《關於女人》和《謠言進家》等雜文。史量才遇刺身亡後,俞頌華和總經理馬蔭良代表職工宣誓繼承史量才的遺志,積極奮鬥。西安事變後,俞頌華和孫恩霖被馬蔭良派到延安三個月,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交談,回到上海後刊發了《從上海到西安和陝北》長篇通訊以及大量照片,在嚴格的新聞檢查體制下透露了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團結禦侮」的主張以及抗戰的決心。[1]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應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主任馬星野的邀請,俞頌華於1938年春到該校任教。1940年夏,他拒絕了陳果夫送來的要求他加入中國國民黨的表格,赴香港和梁漱溟、薩空了主持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機關報《光明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香港,他轉赴桂林任《廣西日報》總主筆,任內獲得金仲華、千家駒、胡仲持等人支持,使該報面目一新,銷量大增。後來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迫使該報社長黎蒙解僱了俞頌華。[1]
1943年,他應衡陽《大剛報》社長毛健吾的邀請出任該報總編輯。任內,他積極提高辦報質量,還創辦了每周一期的「敵後航空版」,通過美軍飛機空投到日本占領區。豫湘桂撤退後,俞頌華到重慶,應黃炎培邀請,任《國訊》半月刊主編,兼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遷至蘇州,俞頌華繼續任該學院新聞系主任,其好友馬蔭良、曹聚仁也應其邀請到該學院任教。[1]
家庭
編輯孫俞梅蓀,現為中國維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