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對決#1 」和「內閣對決#2 」是為音樂劇漢密爾頓的第二幕所作的歌曲,該音樂劇基於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生平而作,由林·曼努爾·米蘭達作詞作曲,於2015年在百老匯首演。

這些歌曲以饒舌對決的形式描繪了喬治·華盛頓(由克里斯多福·傑克遜在第一版中飾演)在任時期內閣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Lin-Manuel Miranda )與美國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戴維德·迪格斯 飾)之間的討論。同時,美國議員代表詹姆斯·麥迪遜( Okieriete Onaodowan 飾)偶爾會從旁協助傑斐遜。內閣對決中對麥克風不符合時代背景的使用則是受到了8英里[1]中出現的說唱對決的影響。

在音樂劇公演中只出現了「 內閣對決#1」和「 內閣對決#2」。 「 內閣對決#3」在最終版本中被刪減,而林·曼努爾·米蘭達的為其所作的演示曲目最終在漢密爾頓 混音帶中發行

據官方2020年拍攝的漢密爾頓電影版本的所說,「內閣對決#1」包含了閃耀大師與狂暴五人作品《消息(The Message)》的元素,而「內閣對決#2」包含了聲名狼藉先生所作的《多汁(一切都好)》的元素。 [2]

內閣對決#1

編輯
內閣對決 #1
克里斯多福·傑克遜, 戴維德·迪格斯, 林·曼努爾·米蘭達, Okieriete Onaodowan, & 漢密爾頓出演者的歌曲
收錄於專輯《Hamilton
發行日期2015
類型
時長3:36
詞曲

「內閣對決#1」是音樂劇《漢密爾頓》第二幕的第二首歌。喬治·華盛頓在此曲開始點明了他們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否採納漢密爾頓關於建立國家銀行的提議。

傑斐遜的歌詞

編輯

傑斐遜引用他自己所作的「獨立宣言」為說唱戰拉開了帷幕。傑斐遜是州政府和個人權利的狂熱擁護者,他以自己的名篇作引來強調自己對這些權利的珍視程度。這些價值觀所呼應的是為其奠基的啟蒙哲學家約翰·洛克在1689年的著作《政府論》中表達的理想。 《獨立宣言》稱政府的存在主要是基於洛克所提出的理論,一些人對此思路進行拓展,藉此支持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的必要性。因此,傑斐遜的哲學思想與漢密爾頓的《有關公眾信用的第一份報告》產生了衝突。該報告分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財務狀況,並提出了重組國家債務並建立起公眾信用的建議。 [4]建立國家公共信用將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這在美國早期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傑斐遜的家鄉維吉尼亞州,以及其房地產蒙蒂塞洛莊園,都如大部分南部州一樣已經償還了債務。傑斐遜以斥責該計劃過於冗長(該文件長達40,000字) [5]來進一步抨擊漢密爾頓的財務計劃。此外他還指出,以漢密爾頓為首的紐約政客通過轉移由南部州生產的實際產品的財務來積攢財富,甚至上升到攻擊漢密爾頓為人的貪婪,不應該成為贏得人氣的政治家。傑斐遜閉幕時引用了英國的不可容忍法令波士頓傾茶事件突出他已預見了威士忌起義的爆發。作為漢密爾頓報告的一部分,徵集威士忌稅於1791年成為法律規定,旨在產生收入以幫助減少國家債務。 [6]

漢密爾頓的歌詞

編輯

漢密爾頓在反駁時先是承認了傑斐遜在《獨立宣言》方面的貢獻,但告訴內閣,由於他在法國的生活,傑斐遜已經與現在的美國脫軌。 自1784年7月傑斐遜到達巴黎,至1789年9月回歸故土,他一直居住在那裡。 [7] [8]漢密爾頓以此攻擊傑斐遜,批評未來的第三任總統是美國價值觀的虛假保護者。

另一方面,漢密爾頓針對傑斐遜奴隸主的身份對他的人格與道德品質展開了攻擊。早在1774年,就有記錄證明傑斐遜擁有至少41名奴隸。 [9]漢密爾頓亦提及了傑斐遜與喬治·華盛頓總統的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矛盾。

華盛頓的決定

編輯

儘管華盛頓喜歡漢密爾頓的想法,但漢密爾頓無法改變足夠的人的想法來獲得他所需的選票。因此,華盛頓無法通過他的提議,而傑斐遜和麥迪遜藉以嘲笑漢密爾頓。華盛頓將漢密爾頓帶到一旁,命令他做出足以讓他的動議通過的妥協,並暗示漢密爾頓如果無法成功,他就可能被迫下台。此事於《決策之地》中得到解決,漢密爾頓與傑斐遜和麥迪遜協商達成妥協:麥迪遜為他贏得選票以推動他的計劃得到國會通過,作為交換,漢密爾頓同意支持將美國首都定在南部。

內閣對決#2

編輯

內閣對決#2 》是音樂劇《漢密爾頓》第二幕的第七首歌。就像「內閣戰役#1」一樣,這首歌也是先由喬治·華盛頓向觀眾介紹眼下的議題——是否在法國所面對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法英間可能的戰爭中支援法國——而拉開帷幕的。

傑斐遜的歌詞

編輯

傑斐遜和麥迪遜通過向內閣拋出疑問——是誰在需要的時候向美國革命者伸出了援手——來開始說唱對決(答案是法國)。傑斐遜還辯稱,由於美國人法國國王之間簽署了一項條約(法美同盟條約),因此出於誠信,他們也應當在法英戰爭中向他們提供幫助。傑斐遜又侮辱漢密爾頓,指責他貪婪、說他不忠。傑斐遜指出,他才是國務卿,而非漢密爾頓,以此示意眾人他對該決定的影響應大於財政部長。

漢密爾頓的歌詞

編輯

漢密爾頓怒火中燒地[10]斷言華盛頓永遠不會同意傑斐遜的觀點,因為美國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哪怕不參與國際事務,也是幼小且不安定的。實際上,這在第一任提倡中立立場的總統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中(喬治·華盛頓的告別演講)(部分由漢密爾頓撰寫)中也得到了證實。

此外,亞歷山大表示傑弗遜表達的對美遵守與法條約的希望不過是有名無實的幌子罷了。他指出,簽署協議的國王路易十六國王在革命中已經被殺,因而美國並沒有援助法國的義務。 [10]

華盛頓的決定

編輯

華盛頓打斷了漢密爾頓的說唱,且表示支持漢密爾頓,要求他起草《中立宣言》 ,並公開譴責傑斐遜對這一問題的理想主義態度。傑斐遜大怒,找到漢密爾頓,指責他放棄了拉法耶特 ——著名的法國將軍,在美國大革命期間曾協助美國人,且是傑斐遜和漢密爾頓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漢密爾頓迅速做出回應,但傑斐遜只是留下了對他失去華盛頓的支持便會無處施展的警告就離開了這場爭執。在約翰·亞當斯總統執政期間,這個警告得到了證實。 [11]

內閣對決#3

編輯

像之前一樣,華盛頓在介紹了眼下的議題:班傑明·富蘭克林起草的一項旨在終止奴隸貿易並解放美國目前所有奴隸的提案。

傑斐遜的歌詞

編輯

傑斐遜承認奴隸制是滅絕人性的,但他辯稱政府已經宣誓直到1808年都不考慮廢除奴隸制;這是為南部州加入美國新政府做出的必要妥協。他進一步補充說,即使廢除了奴隸制,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仍將存在,且眼下對於如何安置被解放的奴隸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 (「所以讓他們回歸非洲?還是劃出另一個州給他們?」)他最後表示,他以前曾嘗試過終結奴隸制,但無法得到任何政治支持,因此,即使富蘭克林的提議是一個好主意,在政治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漢密爾頓的歌詞

編輯

漢密爾頓譴責了等到1808年對奴隸制實施任何政策的想法,並指出隨著人口的增長,解決這個問題將越來越難。他還告訴華盛頓,他們對奴隸制的寬容將會敗壞他們在青史上留下的聲名。 (「先生,即使您,您也有數百名奴隸,他們的後代,將在我們長眠地下時詛咒我們的名姓。」 )他嘲笑傑斐遜的擔憂,認為諸如南部對用以開展業務的勞力或是傑斐遜對奴隸情婦的小需求之類比起廢除奴隸制並沒有那麼重要,他還指名道姓地提到了莎莉·海明斯。但是華盛頓打斷了漢密爾頓,而知曉漢密爾頓與瑪麗亞·雷諾茲的外遇的傑斐遜和麥迪遜指出,漢密爾頓沒有任何批評其他人找情婦的資格。

麥迪遜的歌詞

編輯

麥迪遜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他將向南方保證,如先前協商的那樣,1808年前對廢除奴隸制將不予考慮,同時他也將向北方保證,奴隸貿易將於1808年1月1日終止。他說,這將在不與南方決裂的情況下得以處理奴隸制暴行最惡劣的部分。然後他說,一旦他的妥協為眾人所接受,他將起草一項要求政府不再考慮奴隸制相關事務的動議。

華盛頓的決定

編輯

華盛頓接受了麥迪遜的提議。漢密爾頓提出抗議,但是華盛頓表示,如果他們試圖廢除奴隸制,每個種植園所有者都會要求賠償,這是政府所無法負擔的。在他嘆息下一代也許會提出更好的計劃後,曲終人散。

評價

編輯

該音樂劇在百老匯出演的第一年就收穫了好評和讚譽。

塔里布·克魯維在看完演出後提到,戴維德·迪格斯的表演在米蘭達為自己作品中做出的說唱、百老匯的融合的彰顯下更為有力,對《內閣對決#1》的精彩更是無需贅言 [12] 「扮演傑斐遜的那個人,他剛剛伴隨著絕妙的說唱詞登上舞台,我就想到,'那是個MC,而不是傳統的百老匯演員。那個說唱者之所以登上這個舞台,僅只是因為他的說唱'「 這種讚譽可能源自迪格斯洛城式的說唱及他擔當MC的噪音樂隊「修剪」。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ickman, Forrest. All the Hip-Hop References in Hamilton: A Track-by-Track Guide. Slate. 24 September 2015 [24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2. ^ Hamilton: Press Kit (PDF). The Walt Disney Studios. [29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 
  3. ^ https://lumiere-a.akamaihd.net/v1/documents/hamilton_credits_51acd41a.pdf
  4. ^ Staloff, Darren. Hamilton, Adams, Jefferson : the politics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American founding 1s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5. ISBN 0-8090-7784-1. 
  5. ^ Ellis, Joseph J. Founding brothers :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 1s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0. ISBN 0-375-40544-5. 
  6. ^ Howlett, Leon. The Kentucky bourbon experience. Morley, MO: Acclaim Press. 2012. ISBN 1935001817. 
  7. ^ Ellis, Joseph J. American sphinx : the character of Thomas Jefferson 1.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ISBN 978-0-679-44490-9. 
  8. ^ Tucker, George. The life of Thomas Jefferson, Thi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arey, Lea & Blanchard. 1837. 
  9. ^ Cogliano, Francis D. Thomas Jefferson : reputation and legac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 Press. 2006. ISBN 978-0-7486-2499-7. 
  10. ^ 10.0 10.1 Hamilton (album) (CD). Atlantic Recording Corporation. 2015. 
  11. ^ Chernow, Ron. Washington : a life 1. publ.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0. ISBN 978-1-59420-266-7. 
  12. ^ Kweli, Talib. Is Hamilton Technically Impressive Rap? Talib Kweli Analyzes the Broadway Smash. www.vulture.com. [October 20,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