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愷
馮愷(1921年—2006年),山東省新泰縣樓德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政委。
生平
編輯1938年9月參加八路軍,1938年10月入黨。抗戰時期歷任山東省委幹校學員,山東省戰地文藝服務團黨支部委員,晉東南區黨委黨校學員,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民運部幹事,山東縱隊獨立支隊政治教導員,魯中軍區沂中縣大隊政治教導員,魯中軍區第一團記者、組織幹事,山東軍區第三師營政治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初馮愷由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第7師特務營教導員調第7師第20團第三營任教導員。這個營由本溪特殊工人編成,百分之八十當過國民黨兵,有的還擔任過班、排、連長,鞏固部隊成為當務之急。當時,第7師組織召開政治工作會議,討論階級教育問題;師政治部宣傳科下發一套學習討論題,有一個題目是「誰養活誰?窮人養活富人,還是富人養活窮人?」馮愷感到這個題目好,抓住了根本,就在全營圍繞這個題目展開了辯論,引出了一個新生事物:「訴苦教育」。1946年7月,該營在駐地柳河縣安口鎮開展起來。九連指導員趙旭珍回憶:那時基層幹部戰士普遍沒文化,政治課教育得直來直去講實的,「誰養活誰」這個問題就不一樣了,再沒文化再笨也能說幾句,爭論得熱火朝天。九連戰士房天靜說:俺16歲就被「把頭」騙到本溪柳塘下煤井,俺娘從山東淄博來看俺,斷了盤纏,把小弟賣了25元錢;到了本溪俺娘病了,就那麼眼睜睜看著俺娘病死了,窮人沒有錢,富人誰管咱?[1]經過訴苦教育,三營成為有戰鬥力的部隊。在一保臨江戰役中,三縱七師擔負在通化市以東的熱水河子區抗擊國軍第五十二軍第195師主力從通化市沿公路鐵路進攻七道江、臨江的正面阻擊戰。20團三營在熱水河子戰鬥中表現突出,其第九連戰士房天靜一個人消滅敵人一個班,逼降敵一個排,成為第三縱隊歷史上第一位特等功臣,被縱隊授予「孤膽英雄」稱號。戰後慶功會上,三縱副政委劉西元、七師副師長黃思沛問房天靜為什麼這麼勇敢?房天靜回答:「連隊開展的窮人和富人到底誰養活誰的訴苦運動,讓我擦亮了眼睛,認清了敵人。」在東北解放戰爭南滿戰場能否站住腳的嚴峻時刻,「訴苦教育」表現出來的無可比擬的提高部隊戰鬥力的作用,立即引起了各級部隊指揮員的重視。縱隊副政委劉西元派人到20團三營九連調查,幫助總接經驗,講訴苦運動歸納總結為「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決心、弄清是誰養活誰」等幾個步驟。遼東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政委陳雲指出:這是部隊教育的方向,要把訴苦教育與殺敵立功運動結合起來,在遼東軍區推廣。東北夏季攻勢結束後,1947年7月東北民主聯軍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譚政聽取了第三縱隊副政委劉西元的匯報。1947年8月羅榮桓主持召開東北民主聯軍政治工作會議上,遼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莫文驊匯報了第三縱隊的訴苦情況,三縱七師政治部主任李改介紹了訴苦教育的經驗。羅榮桓高度評價:訴苦教育「這在部隊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創造,解決了當前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問題,是部隊政治教育的方向。」林彪聽了三縱隊訴苦教育的匯報後肯定地說,我們的軍力不如國民黨的部隊,但我方的政力(訴苦教育)優勢則可彌補不足了。1947年8月26日《東北日報》發表了社論《部隊教育的方向》與《遼東我軍某部根本改造教育工作》的長篇報道,詳細介紹了第三縱隊的訴苦教育的經驗。該社論指出:
訴苦運動是部隊教育工作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創造。這種群眾性的訴苦證明,罪惡絕不是單個地或偶然地發生的。大家來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樣的痛苦,都同樣受凍受餓受辱挨打,這證明普天之下都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壓迫人的人,一種是受人壓迫的人。前一種人經過各種線索的追尋,都歸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就是他們的頭子。後一種人經過各種事實證明,都歸到共產黨這裡,共產黨為人民辦事,是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領袖。要報仇雪恨,只有和共產黨一起,大家聯合起來打倒蔣介石。
據《瀋陽軍區歷史資料選編》記載:一保臨江戰後,《東北日報》、《遼東日報》分別報道了房天靜殺敵立功的事跡,第三縱隊文工團還由此改編了5幕17場話劇《復仇立功》巡迴演出。房天靜在三縱、第40軍編成內參加了國共內戰大小數十次戰鬥,前後七次負傷,參加了海南島登陸戰役,因身體不再適宜部隊工作,復員回到了本溪市田師傅煤礦,做過井口絞車工和井下採煤工至退休。
1947年7月,解放軍的戰略由防禦轉入進攻,由於部隊擴編很快,特別是補充了大批從原國軍中過來的「解放戰士」,共產黨擔心部隊在部隊組織上、思想意識形態上存在許多不純的現象[2]。為了加強部隊官兵對共產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的認同和思想意識形態教育,激勵官兵的士氣,執行共產黨的路線和政策,以東北地區部隊為先,結合地方土改運動,先後開展多種方式的訴苦運動。1947年9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報送軍委總政的《遼東三縱學習土地政策經驗(訴苦)介紹之二》。毛澤東對這封簡短文電,親手修改文字66處,標點符號48處,批轉全軍學習,並提出五條要求:
- 揭發封建壓迫為主。如果是由於被民族壓迫或其它壓迫,應引導到封建壓迫上去,再進一步引導到土地政策的學習
- 發動幹部訴苦。有時比戰士訴苦效果更大,更能影響群眾
- 部隊訴苦與地方訴苦相結合,使工農兵血肉相連,深刻體驗到天下窮人是一家
- 發動地主、富農出身的幹部揭發反動社會制度的沒落與黑暗,使群眾知道封建階級的本質及沒落的前途
- 號召團結部隊。階級教育的目的,是使工農分子階級覺悟提高,非工農分子徹底拋棄原本的階級立場而同情勞動大眾,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此後,全軍普遍開展了以「訴苦」「三查」為中心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3]所謂訴苦就是訴「舊社會」和「反動派」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的用訴苦的方式教育軍隊,是「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沒有過的政治手段」,「這樣的集體訴苦比指揮員或是政委的任何說教都更有感染力。」[4]所謂「三查」內容就是「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所謂「三整」內容就是「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通過「三查」與「三整」結合起來。達到加強思想意識,純化隊伍,提高效率的目的[5]。新式整軍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執行以「自我教育」「批評和自我批評」為主要方式展開的整訓軍隊的運動。在訴苦和三查三整的基礎上,結合部隊練兵,解放軍的戰鬥意志和紀律都較大增強了。1948年3月,毛澤東發表文章《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深刻闡明了「訴苦」和「三查」在部隊教育中的偉大意義,並將其提煉上升為新式整軍的理論。
馮愷後任團政治處主任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軍政治部組織處處長、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120師代政委、政委,第四十軍副政委。1971年1月—1975年3月任第四十軍政委。1975年任瀋陽軍區軍政幹校政委,1978年任瀋陽軍區大連陸軍學校政委,1981年4月任瀋陽軍區後勤部顧問。1983年離職休養。
家人
編輯父親馮平(1903年-1986年),曾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工業部長、淄博市長、中共山東省委統戰部部長,第三屆、第四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6][7]
參考文獻
編輯- ^ 莫永甫:「本溪『特殊工人』與『新式整軍運動』」,《黨史縱橫》2015年第5期,
- ^ 潘望著. 从战士到领导 10位小战士到大领导的成长历程.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03: 162–163. ISBN 978-7-5098-3015-4.
- ^ 新式整軍運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社。
- ^ 王樹蔭著.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 1919-1949.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2-12: 183–184. ISBN 7-80098-600-4.
- ^ 韋冬主編. 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 上.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5-12: 284–285. ISBN 978-7-209-07895-5.
- ^ 何虎生, 李耀東, 向常福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0883934.
- ^ 冯 平. 新泰市人民政府. [2020-08-29].[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