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人中心制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15日) |
製片人中心制是電影產業重要的原則,是圍繞製片人組織創作班子並由製片人決定最終剪輯的原則[1]。世界電影史上,製片人中心制是1930年代在好萊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1930年代,由於華爾街資本深度介入好萊塢,完全導演的職能被分解於製片廠的體制之中,製片人獲得了最終剪輯權,職業導演和明星營銷,加之以類型化片目,配方式生產的推行,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在好萊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製片人中心制」,「明星制」也使明星成為製片商向廣大觀眾推銷的「系列化標準商品」。
製片廠制度造就了經典好萊塢的黃金時期,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製片廠遭遇各種困難,製片人中心制也遭到歐洲作者論的批判和挑戰,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使得完全導演職能以導演資本制的形式在好萊塢重生,史匹柏、喬治·盧卡斯和詹姆斯·卡麥隆等造就了新好萊塢的大片輝煌。
製片人中心制裏導演只是負責把劇本變成畫面,這背後龐大的明星群體,製作團隊,都是由製片人決定。如果在一個成熟製片人中心制體系中,導演甚至沒有剪輯權,拍完就完成工作。後期都由成熟的團隊接力。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程予誠. 掌握電影 好電影是這樣拍成.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0 June 2016. ISBN 978-957-11-8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