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肯堂(?年—1832年8月12日),字月漁,江西新淦縣人,監生,清代四川知縣。

劉肯堂
大清四川鄰水縣知縣
籍貫江西新淦縣
字號字月漁
逝世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
碩板多汛屬浪吉宗地方
親屬女朱劉氏[1]  
出身
  • 監生

生平

編輯
  • 嘉慶十三年七月,以捐足分發知州按本班留川補用[2]
  • 嘉慶十四年(1809年),任四川鄰水縣知縣[3]
  • 嘉慶十八年(1810年),署新津縣知縣[4]
  • 嘉慶十九年(1814年),署新寧縣知縣[5]
  •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署西充縣知縣[6]
  • 道光元年,署金堂縣知縣[7]
  • 道光三年(1823年),署高縣知縣[8]
  • 道光六年(1826年),任灌縣知縣[9]
  • 道光年間,任天全州知州[10]
  • 道光九年八月(1829年),補簡州知州[11][12][13][14][15]
  • 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委辦後藏糧務,運送餉銀赴西藏,因沿途護解餉銀晝夜焦急,積慮成疾,在碩板多汛屬浪吉宗地方病故。因加給腳價賞需,雇用人夫揹運,挪用餉銀,將其寓所資財暨江西原籍財產一併查封備抵[16][17]

註釋

編輯
  1. ^ 「朱劉氏,簡州知州劉肯堂女,靑神縣知縣朱調元次子朱廣淇妻也,夫歿無子,痛不欲生,絶粒數日,翁姑曉以大義,氏亦知留身撫嗣爲重,未幾翁歿於任所,殯殮如禮,因奉夫之庶母居省城,杜門不出,人無識其面者,苦節三十二年」,《重修成都縣志》卷八列女志節婦三十三
  2. ^ 「其另摺保奏在事出力文武各員。加恩均照所請。文職內綏定府知府恆敏、著賞戴花翎。知州銜犍為縣知縣呂朝恩、署馬邊廳事同知銜成都府通判李在文、金堂縣知縣謝惟傑、署峩眉縣榮經縣知縣范紹泗、著以同知直隸州陞用。呂朝恩本有藍翎。並著賞換范翎。興文縣知縣楊迦懌、著以知州陞用。新都縣知縣王如琯、著賞給知州銜。候補州同沈楫、梁山縣縣丞沈學詩、著以知縣陞用。候補鹽大使玉振、著俟補缺後以應陞之缺陞用。江北廳照磨錢浩、候補從九品方璋、李沛、候補未入流吳占魁、著以府經厯縣丞陞用。候補知縣董淳、陳作琴、候補從九品沈宗惠、牛夢祺、候補未入流李麟華、景爥、著各按本班儘先補用。候補庫大使汪初、著以本班及鹽大使縣丞等官儘光補用。丁憂綿州直隷州知州顧紹先、丁憂候補知州葉文馥,著留川俟服闋後以原官即補。丁憂候補縣丞嚴堉,著留川俟服闋後以知縣補用。原發山東候補從九品李琳,著留川以府經厯縣丞陞用。捐足分發知州劉肯堂、原發河南試用縣丞袁詩燕,著各按本班留川補用。捐足分發丁憂知縣楊英燦、丁憂縣丞周鈞,著俟服闋後各按本班留川補用。武職內四川督標副將羅聲臯,著賞加總兵銜。慶寧營守備李思貴,著賞給健勇巴圖魯名號,並照例賞銀一百兩。川北鎮中營遊擊江萬里、維州協左營都司曹興邦,著賞換花翎。四川軍標左營都司餘步雲、督標中營都司楊逢春,著以遊擊即用,先換頂戴。四川撫邊營守備蘭國馥,著以都司即用,先換頂戴。四川城守營千總徐廷彪、越嶲營千總謝朝恩、茂州營千總馬登標、永寧營千總曾占鼇、川北鎮中營千總馬萬年、均著以守備即用。先換頂戴。四川學習雲騎尉馬國圖、督標中營千總趙廷耀、䕫州協右營千總馬忠林、大壩營把總李文翰、漳臘營把總嚴登第、平番營把總曹文體、崇化營外委張玉池、峩邊營額外外委蔡汝寅、提標右營額外外委周永福、維州協左營額外外委高應龍、普安營額外外委梁有才、崇化營額外外委韓功、維州協左營馬兵王登瀛、松潘鎮中營馬兵任貴、提標中營馬兵李萬春、永寧營馬兵陳廷傑、川北鎮左營馬兵馬登榮、提標左營馬兵陳啟貴、懋功協戰兵張勇,均著賞戴藍翎。隨營書吏即選從九品梁紹榮,著以府經厯縣丞歸部即選。雙月未入流羅永壽,著以本班儘先選用。至勒保摺內聲稱總兵司道大員,未敢一併保列,總兵司道既有隨同出力勞績較著之人,自應一體加以恩獎。並著勒保秉公查明,另行保奏,候朕施恩。摺單併發。」,《清仁宗起居注》卷十三嘉慶十三年七月
  3. ^ 「劉肯堂。江西新金縣人。監生。嘉慶十四年任」,〔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職官知縣國朝
  4. ^ 「劉肯堂,江西新淦人,嘉慶十八年署」,《新津縣志》卷三十職官八
  5. ^ 「劉肯堂。江西新淦人。由監生應例候補知州。嘉慶十九年十月署任」,〔同治〕《新寧縣志》卷五職官
  6. ^ 「劉肯堂,江西臨江縣監生,二十二年署」,《西充縣志》卷六官師職官四
  7. ^ 「劉肯堂,江西新淦監生,道光元年署」,《續金堂縣志》卷四官師九
  8. ^ 「劉肯堂。江西新淦縣人。道光三年署」,[同治]《高縣志》卷三十四職官志國朝知縣
  9. ^ 「劉肯堂,江西新淦縣監生,道光六年任」,《增修灌縣志》卷五職官志題名知縣七
  10. ^ 「劉肯堂」,《天全州志》卷四秩官三
  11. ^ 「劉肯堂,監生,四川簡州知州」;「劉肯堂,監生,四川候補知州,請誥封朝議大夫」,〔同治〕《新淦縣志》卷七選舉志仕籍雜途附國朝、貤封
  12. ^ 「□安。簡州。中缺。衝難。……。知州加一級劉肯堂。月漁。江西新淦人。道光九年八月補」,[京都榮覲堂]《大清縉紳全書》道光十一年冬
  13. ^ 「劉肯堂,江西新淦人,監生,道光十年任,政本仁慈,興設仁義公局,疊詳大吏,不憚駁飭,以致局成,迄今士民均沾惠澤焉」,《簡州志》卷五人物誌宦蹟二十九
  14. ^ 「又將前任四川總督戴三錫奏請署理簡州知州之夷匪滋事出力試用知縣劉肯堂帶領引見,奉諭旨:劉肯堂准其署理簡州知州。」,《道光朝起居注》卷十五道光十年二月二十九日戊子
  15. ^ 「是日,吏部議覆四川總督鄂山題簡缺知州劉肯堂試署期滿請實授一疏,奉諭㫖:劉肯堂依議用。」,《道光朝起居注》卷十五道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丁卯
  16. ^ 「糧員出缺查有虧短銀兩嚴追還款折,附上諭道光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為糧員在途出缺,查明虧短公項銀兩,嚴追還款,恭折具奏,仰祈聖鑒事。竊照後藏糧員謝昌稼三年期滿,報經四川總督派委簡州知州劉肯堂來台更換,帶解西藏餉銀十萬兩,公項銀二千二百五十九兩六錢二分五厘,於本年二月間自省起程。嗣據察木多文武員弁稟稱,劉肯堂因護解餉銀,行走草地,操勞成疾,現患失血之症等情。奴才等以兵餉緊要,恐有遲誤,當即批飭該員暫留養病,另委察木多糧務趙夢詳轉解來藏,以資接濟。旋據報稱,劉肯堂力疾強行,於七月十七日在碩板多汛屬浪吉宗地方出缺。經趙夢詳查驗屬實,隨將餉鞘查點,管解到藏,會同前藏糧務驗收,據報實收銀九萬八千八百四十九兩七錢六分,計虧短銀三千四百零九兩八錢六分五厘。奴才等當印飭委因公在藏之拉裡糧務徐遜會同前藏糧務夏夢鯉,察木多糧務趙夢詳嚴究。茲據查明實在虧短緣由,並查封劉肯堂衣物,估抵銀四百一十九兩,尚短銀二千九百九十兩八錢六分五厘。錄取該員家丁劉瀛確供,加具印結呈送前來。奴才等親提嚴訊,緣劉肯堂由川省派委後藏糧務時,適值奴才等諮調西藏餉銀經四川總督飭委該員順解餉銀十萬兩,又西藏生息銀一千四百七十三兩六錢二分五厘,又藩庫搭還藏庫銀七百八十六兩,共領解銀十萬二千二百五十九兩六錢二分五厘。該員行抵打箭爐,因聞口外蠻荒野地,山險雪深,所用騎馱馬牛,概系番民辦埋,例給腳價不敷,必須重加賞耗,方能遄行,遂在打箭爐購買綢緞、布匹、茶包、哈達等物,以作賞需,用去銀一千五百七十三兩九錢二分,因自帶銀兩不足,隨將所解搭還藏庫銀七百八十六兩一款挪用。出口後,正值夏令淋雨,河水泛漲,草地跬步皆山,有牛馬不能馱運之處。又因催提餉銀緊急,恐致遲誤,隨雇蠻夫數百名揹運,每日倍給腳價,優加賞耗,計用去銀二千六百四十三兩八錢六分五厘。因夷地無處借貸,隨將所解生息銀一千四百七十三兩六錢二分五厘一款挪用,尚不足數,又在所解餉銀尾項內,挪用銀一千一百五十兩零二錢四分。本擬到藏後呈借本身養廉等項填補,詎因護解餉銀晝夜焦急,積慮成疾,在途出缺,以致公項虧短,此系該員沿途挪用銀兩實在情形。奴才等恐有寄頓隱匿情事,隨密飭台站文武員弁確查去後,茲據稟稱,口外荒山曠野,自打箭爐以至碩板多一帶地方,本年雨水甚多,牛馬難行,蠻夫運餉屬實,委無隱頓別情。奴才等查劉肯堂委管後藏糧務,順解西藏餉銀,理應謹慎管解,核實交納。即因加給腳價賞需,雇用人夫揹運,亦當出自己資,方屬急公。乃敢挪用公項,擅動兵餉,實屬大幹法紀,自應照例辦理。但該員業已在途病故,請免置議。奴才等現已飛諮四川總督,將劉肯堂寓所資財暨該員江西原籍財產一併查封備抵,務期公項不致無著,兵餉早為歸款。並將該員家丁劉瀛解交四川總督,就近提同劉肯堂親屬質訊明確,照例辦理。仍由四川總督揀員,飭令迅速前來,接管後藏糧員事務外,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謹奏。道光十二年十月初一日具奏。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奉硃批另有旨。欽此同日欽奉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旨,這所參挪用公項擅動餉銀之已故四川簡州知州劉肯堂虧短公項餉銀至二千九百餘兩之多,著興科等即將該員家丁劉瀛解交鄂山,就近提同該員親屬審訊明確,照例辦理。所有該員寓所資財及原籍家產,著一併查封備抵。欽此」。《清代藏事奏牘》
  17. ^ 「是日,駐藏辦事大臣興科等奏㕘那用公項虧短餉銀之已故知州,請旨將該員家丁親屬審訊一摺。奉諭旨:這所參那用公項擅動餉銀之已故四川簡州知州劉肯堂,虧短公項餉銀至二千九百餘兩之多,著興科等即將該員家丁劉澐解交鄂山,就近提同該員親屬審訊明確,照例辦理。所有該員寓所資財及原籍家産,著一併查封備抵。」,《道光朝起居注》卷二十八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己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