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古稱蜀身毒道,也稱交廣印度兩道是一條經交州廣州,通西域印度,遠至巴格達的中外絲綢貿易孔道道[1]。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包括陸道和海道,主要出口商品為絲綢

漢代

編輯

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張騫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匯報西域的情報,促使漢武帝大破匈奴。同時張騫還匯報說,在漢帝國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這一消息引起了漢武帝重視,於是派出4路人馬前往探索,卻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當地部族阻擋。其中一路幸運來到滇池王熱情款待了遠方來客,並留他們一住就是十來年。其間幫助他們西行,卻為昆明人所阻,終未能完成對身毒的探險。

這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由來。中國於1950年代從古滇墓葬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部份出土文物來自西域遠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証明南方絲綢之路當年已存在。

唐代

編輯

新唐書·藝文志》記有地理學家賈耽所著的《皇華四達記》,全書已失,原七道只剩下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天竺道和七: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錄了唐代由中國經交州、廣州通西域、印度,遠至巴格達的通路:

  1. 安南-交趾-太平-峰州-南田-忠城-多利州-朱貴州-丹棠州-古涌步-湯泉州-曲江-劍南-通海鎮-安寧故城-靈南城-白崖城-蒙舍城-龍尾城-太和城-永昌郡-諸葛亮城-悉利城-驃國-黑山-東天竺-伽羅都河-奔那伐檀那-中天竺-恆河-摩格陀(摩揭陀
  2. 諸葛亮城-騰充城-麗水城-龍泉水-安西城-彌諾江-大秦婆羅門國-大嶺

最早研究南方絲綢之路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著《交廣印度兩道考》對南方絲綢之路的陸道和海道有深入的研究。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交廣印度兩道考》(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中華書局 ISBN 7-101-0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