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進(9世紀—944年),國用[1][2][3],或大用[4][5][6][7]范陽人。爵封范陽郡王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及其後身後唐南唐契丹將領。他在仕途初期叛投契丹,幫助構建契丹定期入侵中原領土的戰略,但後來又再叛回到後唐。當後唐被契丹所支持的後晉推翻後,盧文進害怕,逃到吳國,在吳國和南唐度過餘生。

盧文進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944年
南唐
職業及其後身後唐南唐契丹將領

晉國年間

編輯

盧文進年輕時,為軍閥盧龍節度使劉守光騎將。劉守光後據盧龍軍稱[1]應天二年(912年),晉王李存勖攻燕,時任納降軍使的盧文進降晉,[8]因其早降,得拜蔚州(一作遙授不在晉國管下的壽州刺史,並被任為李存勖弟新州刺史李存矩手下裨將。[1][9][10]

李存勖滅燕後,天祐十三年(916年)二月時,[11]他正陷入與大敵後梁的長期戰事中,命時任威塞軍防禦使李存矩募太行山以北部落驍勇者及燕國逃亡士卒送到晉梁前線,又下令徵集馬匹,百姓生怨。李存矩聚集了五百騎,親自南運,以盧文進為偏裨將隨行。士兵們害怕遠行打仗,李存矩卻不體恤。他們到祁溝關時,小校宮彥璋說服士兵兵變,殺死李存矩。他們擁盧文進為首,盧文進拊膺哀哭:「奴輩已經殺害郎君,使我有何面目再見晉王!」並接受擁戴。但鑑於李存矩強奪盧文進年輕貌美的女兒為側室,盧文進也被《契丹國志》等史書認為參與謀劃此次兵變。[12]他們返回新州,但被守將楊全章拒入。盧文進轉攻武州,又被北都知防禦兵馬使李嗣肱擊敗。當大將盧龍軍節度使周德威也率軍伐盧文進時,盧文進被迫逃到遼國境內,投降契丹太祖皇帝[10][13][14][15][16][17][18]

效力契丹

編輯

天祐十四年(917年)二月,契丹軍以盧文進為嚮導,大舉進攻晉國北境,三月很快攻陷新州,新州刺史安金全逃走。盧文進任部將劉殷為新州刺史。周德威奉李存勖命率本部盧龍軍合河東軍及晉國盟友趙國義武軍士兵攻新州,卻被契丹三十萬大軍所敗,被迫撤回盧龍軍部幽州(即范陽)。契丹軍乘勝進圍幽州,盧文進招誘幽州亡命之人,教契丹軍用飛梯、衝車、地道、土山攻城,周德威亦採取相應策略防禦。[13]四月,晉大將李嗣源閻寶奉命赴援,契丹戰敗,隨軍的牛羊也已吃了一半,太祖後悔出兵,責讓盧文進。[14]六月,契丹太祖因天熱班師,命耶律曷魯、盧文進留守,八月,李嗣源、閻寶及李存審援軍到,耶律曷魯、盧文進等因軍少無援也撤退,[19]幽州圍解,[15][16][18]但此後盧龍與契丹的邊境仍然易受攻擊。盧文進娶契丹公主,契丹太祖任盧文進為平州刺史、[12]盧龍留後,再任為節度使,[17]讓他和部下漢族士兵屯平州。[10]每年他都帶領奚族騎兵入侵晉國,對晉國的大舉進攻也更多。運往盧龍的糧食常被契丹軍掠奪,盧龍軍下轄諸州因而殘破。[20]契丹俘獲數州士人和女子,並因而學會紡織,契丹人強盛,都是得到盧文進的緣故。[1]

神冊六年(921年),趙王王鎔被養子王德明所殺,王德明接管趙地,改回本名張文禮。李存勖起初意圖安撫,任他為成德軍(即趙國轄地)留後,但張文禮相信李存勖最終會攻打自己,於是求援於後梁,並通過盧文進求援於契丹。後梁皇帝朱瑱拒絕,而契丹太祖則應允。李存勖討伐張文禮時,契丹太祖發起大舉南攻。但當次年(922年)正月李存勖親自迎戰契丹並擊敗之後,太祖對盧文進說:「老天不想讓我到此啊。」遂退。[15][16]契丹軍被擊退後,又於四月攻克薊州,以盧文進和耶律涅魯古典軍民事。雖然契丹出兵相助,但九月成德軍軍部鎮州仍然淪陷。張文禮在遭晉討伐後不久即病死,子張處瑾繼。張處瑾伏誅,晉國兼併成德軍。[21][22]

此戰失利後,盧文進和同樣投降契丹的漢族軍官王郁回到以往帶領契丹士兵騷擾晉國北境的路子,使李存勖在討伐後梁時有後顧之憂。但李存勖仍克服種種困難,在天祐二十年(923年)三月建立後唐稱帝,雖然九月王郁與盧文進召契丹南侵瀛、涿,李存勖仍在十月突襲攻破後梁都城大梁,朱瑱自殺,梁亡,李存勖接管後梁領地。[23][24]契丹沒有因後唐取勝而有所收斂,繼續每年襲擾後唐,次年七月更要求李存勖割讓盧龍軍給盧文進,[25]李存勖拒絕。契丹太祖決定征服東面鄰國渤海,留盧文進和將領禿餒(又作托諾)屯後唐邊境的營、平等州以防後唐攻擊。[26]天贊五年(926年),太祖滅渤海,以渤海地封長子耶律倍[27]後唐同光年間,盧文進和契丹對後唐燕、薊的侵擾尤其深重,[1][15]前後禍亂晉國、後唐十餘年。[10][28]

後唐年間

編輯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勖在後唐都城洛陽死於兵變。先前反叛他的李嗣源很快來到洛陽,以李存勖養兄身份稱帝,又派使者對盧文進指出政權更替、不計前嫌,說服盧文進復歸。盧文進所部都是漢族人,都想回歸中原,於是十月,已為契丹檢校太尉的盧文進殺死幫助自己戍守平州的契丹人,率所部十五萬、車帳八千乘奔幽州,歸唐。[22][29][30][31][32]百官稱賀。充北面招討房知溫因此功加特進同平章事[33]盧文進所率投降家畜人口首尾約七十里,到幽州後遣軍吏上表。[34]十一月,准詔盧文進所率戶口免租稅三年,每口給糧五斗。十二月,盧文進及將吏四百人入見,獲賜鞍馬、玉帶、衣被、器玩、錢帛各有差,盧文進受任為特進、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滑州諸軍事、守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滑濮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范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兼賜推忠翊聖保義功臣。[27][35][36][37]天成三年(928年)二月,遷威勝軍節度使[38]罷官,長興元年(930年)八月,又入為左衛上將軍。[39]四年(933年)三月,出為昭義軍節度使[40]擒拿奸人,體察民隱,很被時人稱譽。期間具禮幣招納燕趙名士進士高越為賓客。罷官,李嗣源養子李從珂清泰元年(934年)九月,他又任安遠軍節度使[1][4][10][41]高越相從,為掌書記。盧文進次女才貌雙全,能作文,時人號女學士,高越愛慕,謁見盧文進,盧文進把她嫁給高越。[12][42][43]

吳國、南唐年間

編輯

清泰三年(936年),李嗣源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亂,在契丹太宗皇帝幫助下擊敗後唐派去討伐他的軍隊。李從珂全家自殺,石敬瑭建立後晉取代後唐。盧文進因背叛契丹,聞訊害怕,身為燕人又不肯屈身事晉,十二月決定棄官逃到吳國。他殺死部下行軍司馬馮知非(《五代史》作馮知兆,馬令《南唐書》作姚知兆,《十國春秋》從陸游《南唐書》)、副使杜重貴,率高越等數騎出奔,[12]每行經戍軍之所,都召戍守主將禆將李藏機等,告知逃跑的原因,主將們都拜泣退下,許他奔吳。[10][44][45][46][47]

吳攝政齊王徐知誥祖全恩率兵二千在安陸迎盧文進,[48]很尊敬他,天祚三年(937年)二月,吳帝楊溥任他為天雄統軍、寧國軍節度使,兼侍中[12][49]後又以天威統軍出任鎮海軍節度使[50]委任賓佐,政績很好。一次潤州集市大火,盧文進使馬步軍救火,火更大了,盧文進怒,親自出府門斬馬步使,火隨聲而滅。[51]人們都以為異事。十月,徐知誥篡吳,建立南唐,改名李昪昇元七年(943年)召回盧文進為左武衛上將軍、兼中書令范陽郡王,奉朝請,仍食節度使俸祿[52]盧文進尊敬他人,禮待文士,只談朝廷儀制、台閣故事,不談軍事。[10]他和官員馮延巳不合,因出身高貴而不相讓對方。李璟保大二年(944年)三月,盧文進去世,[53]馮延巳誣告盧文進,想沒收盧文進的財產和田宅,盧文進諸子被下獄。時任浙西營田判官的高越上表反駁馮延巳指控。結果高越被貶,但馮延巳的彈劾也被擱置,盧家得以保全。[12][43]

軼聞

編輯

盧文進攻打新州不克,趁夜撤離,墜入壕溝,一躍而出,第二天再看,是數丈懸崖包圍的深不可測的黑龍潭。還有一次有大蛇來到盧文進座位間,蛇頭夠到盧文進的膝蓋,盧文進取食物給它,蛇便離去。盧文進因此自負。[10]盧文進後來在金陵也曾對客人說以前在契丹時,曾在郊外打獵,遇到白天暗得像黑夜一樣,星星璀璨,大驚,偶遇一個當地人,問之,說:「這就是所謂『笪日』(契丹人指代日食),何足為異?一會兒就恢復了。」良久,果然如此,當時只到中午。又曾至無定河,見人脛骨大如柱,長七尺,都是異事。[12][43]

評價

編輯
  • 《十國春秋》論曰:李金全、盧文進,故北方之虎臣,負釁來歸,咸稱名將,乃援師不進,全軍而還。倘兵法所云「知彼知已」非與!至文進奏績宣潤,折節禮賢,抑亦可謂善保功名者矣。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舊五代史》卷九十七
  2. ^ 遼史·太祖紀》
  3. ^ 全唐文
  4. ^ 4.0 4.1 《新五代史》卷四十八
  5. ^ 馬令南唐書
  6. ^ 陸游南唐書
  7. ^ 十國春秋
  8. ^ 《舊五代史》卷五十二
  9.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馬令《南唐書》卷一十二
  11. ^ 《舊五代史·莊宗本紀》作次年二月。此從《舊五代史·盧文進傳》。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十國春秋》卷二十四
  13. ^ 13.0 13.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
  14. ^ 14.0 14.1 《舊五代史》卷二十八
  15. ^ 15.0 15.1 15.2 15.3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16. ^ 16.0 16.1 16.2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17. ^ 17.0 17.1 《遼史》卷一
  18. ^ 18.0 18.1 《遼史》卷四十一
  19. ^ 《遼史》卷七十三
  2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2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22. ^ 22.0 22.1 《遼史》卷二
  2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
  24. ^ 《舊五代史》卷二十九
  25. ^ 《契丹國志》
  2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三
  27. ^ 27.0 27.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28. ^ s:讓契丹阿保機書
  29. ^ 《舊五代史》卷八十八
  30. ^ 《新五代史》卷四十七
  3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32. ^ 五代春秋
  33. ^ 《舊五代史》卷九十一
  34. ^ 《自契丹還上唐明宗表》
  35.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七
  36. ^ 《授盧文進義成節度使制》
  37. ^ 《舊五代史》本傳作遷威勝軍節度使後累加同平章事。
  38. ^ 《舊五代史》卷三十九
  39. ^ 《舊五代史》卷四十一
  40. ^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
  41. ^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
  42. ^ 馬令《南唐書》卷一十三,其中誤作盧文進為「威武軍節度使」。
  43. ^ 43.0 43.1 43.2 陸游《南唐書》卷九
  44.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
  45. ^ 《舊五代史》卷七十六
  46. ^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47. ^ 《新五代史》卷八及《五代春秋》作天福二年(937年)正月事。
  48.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二
  49. ^ 《資治通鑑》《十國春秋·吳睿帝紀》則稱盧文進被任為宣武軍節度使,因吳國並未控制宣武軍,似為榮銜。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亦引用。但因寧國軍軍部為宣州,此處似誤。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一
  50. ^ 《十國春秋·南唐烈祖紀》
  51. ^ 九國志》作盧文進召馬步使就要斬之,聲至火即滅。
  52. ^ 景定建康志
  53. ^ 《十國春秋·南唐元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