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險科幻》(英語:Venture Science Fiction)是美國文摘規格科幻雜誌,1957至1958年發行十期後停辦,1969年短暫復刊但只堅持六期就在1970年停刊。雜誌兩度發行均旨在充當《奇幻與科幻雜誌》姐妹刊,羅伯特·米爾斯主編初版,愛德華·費曼主編第二版。1963至1965年出現的英國版轉載美國版和《奇幻與科幻雜誌》作品,此外還有內容與英國版相同的澳大利亞版,只不過標識日期晚兩個月。

1958年7月號《歷險科幻》,首版雜誌末期。埃德·艾姆許威勒繪製封面,取材雷斯特·德爾·雷伊小說《太空女士》

初版雜誌以率先刊發史特金定律留名後世,但銷量很一般。出版商約瑟夫·費曼(愛德華·費曼之父)徵求生動的動作與歷險小說,投稿與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科幻小說相比性愛與暴力成分更重,科幻史學家邁克·阿什利認為雜誌領先時代。經過不到兩年的苦苦掙扎,雜誌終因銷量不佳停辦。1969年復刊後情況依舊,少有名家名作且封面畫作也不及以往,馮達·麥金泰爾處女作是其中少有的亮點。雜誌1970年再度停刊,從此消逝在歷史長河。

初版 編輯

1949年末,出版商勞倫斯·斯皮瓦克向競爭激烈、人潮洶湧的奇幻文學市場推出《奇幻雜誌》,第二期就更名《奇幻與科幻雜誌》。新雜誌迅速站穩腳跟,對業界影響顯著。[1]羅伯特·米爾斯任雜誌編輯主任,安東尼·布徹弗朗西斯·麥科馬斯主編。1954年,約瑟夫·費曼從合伙人斯皮瓦克手中買下雜誌[2],隨後決定發行姐妹刊並由米爾斯主編[3]

新雜誌取名《歷險科幻》,創刊號標識1957年1月。《歷險科幻》初版期間米爾斯一直擔任《奇幻與科幻雜誌》編輯主任,1958年7月《歷險科幻》停刊,不久米爾斯調任《奇幻與科幻雜誌》主編。[3]費曼在創刊號闡述雜誌編輯理念:「優秀的動作與歷險小說……《歷險科幻》的小說需滿足兩大要素:一、必須內容完整、有始有終;二、文筆必須鮮活生動,節奏、力度、興奮點缺一不可」[4]。他希望借1955年末《行星故事》消亡之機搶占科幻雜誌市場,此時美國絕大多數紙漿科幻雜誌都已淪為歷史[3]。《行星故事》主要刊登歷險小說,與20世紀50年代趨於流行的現實風格背道而馳[5]。相比之下,《奇幻與科幻雜誌》熱賣主要源自作品文學價值。費曼希望新雜誌取兩家之長,既像紙漿雜誌那樣注重情節和戲劇效果,又像《奇幻與科幻雜誌》般體現文學價值[3]。《歷險科幻》偏向以動作為導向的歷險故事,刊文與競爭對手相比性愛與暴力成分更重,科幻史學家邁克·阿什利認為雜誌領先時代五到十年。如西奧多·史特金的小說《好膽女》圍繞外星病毒展開,感染者嘔吐時會把腸子都吐出來。據阿什利記載,某評論員自稱宣讀該文頗感不適。[6][7]

初版《歷險科幻》共發行十期,埃德·艾姆許威勒創作八期封面畫作,他還為《奇幻與科幻雜誌》創作不少封面,一定程度上增進兩本雜誌的類似程度[3]。創刊號內頁也有艾姆許威勒創作的插圖,但雜誌大部分插圖是約翰·吉安塔繪製,後期雜誌還有約翰·舍恩海爾早期發表作品[3][8]

向新雜誌投稿的不乏名家,如艾薩克·阿西莫夫克利福德·西馬克馬里恩·齊默·布拉德利羅伯特·西爾柏格達蒙·奈特。除歷險小說外,《歷險科幻》還採納其他稿件,如史特金小說《笑匠子孫》講述電視馬拉松主持人與贊助商的關係;利·布拉克特作品《彩虹色彩》以外星人聯絡人類探討種族問題。這些小說人物塑造和主題比較鮮明,與費曼在創刊號宣告的目標一致。[3]《歷險科幻》以率先刊登「史特金定律」留名後世,如今該「定律」已演變成「任何事物都有九成是垃圾」。史特金定律源自作者1951年左右的構想,在1958年3月的《歷險科幻》刊登,起名「史特金啟示」。[9][10]

十期雜誌均有社論欄目《歷險》,其中第一期闡述費曼的編輯政策。社論大多由米爾斯執筆,有時轉為科幻名家來信專欄。1958年7月的末期刊登弗雷德里克·波爾西里爾·科恩布魯斯所作悼詞,還有史特金為亨利·庫特納所寫悼詞,兩人都在1958年第一季度謝世,相差不到兩個月。[3][8]

1957年7月雜誌新增史特金主持的書評專欄《手頭……隨便》並保持到末期。這是作者首度主持評論專欄,十多年後他開始執筆《銀河系科幻小說》的類似專欄。1958年1月雜誌刊登阿西莫夫的系列作品,到停刊時共發表四篇文章。《奇幻與科幻雜誌》1958年11月延續阿西莫夫系列文章,共刊發399篇之多,但很少有人記得該系列是從曇花一現的《歷險科幻》開始。[3][8]

《歷險科幻》穩定保持雙月刊周期,但發行量始終未達可持續水平,於1958年中期停辦。競爭雜誌種類繁多可能導致銷量有限,考慮到大部分競爭雜誌僅持續一到兩期,《歷險科幻》已經算得上部分成功。[3]

英國版和澳大利亞版 編輯

1959年12月,倫敦阿特拉斯出版發行有限公司推出英國版《奇幻與科幻雜誌》,該司1939年就開始發行英國版《類比科幻與事實》。1963年英國放開進口限制,《類比科幻與事實》可以直接銷往英國,沒必要再辦英國版,阿特拉斯決定另行推出科幻雜誌。英國版《歷險科幻》大量轉載美國版文章,還有20世紀50年代後期、《奇幻與科幻雜誌》英國版面世前美國原版刊登的小說。阿特拉斯僅堅持不到一年就決定停辦英國版《奇幻與科幻雜誌》,末期雜誌1964年6月面世。[11]

1963年9月問世的英國版《歷險科幻》共持續28期,羅納德·威克斯主編,最後一期是1965年12月號[12]。雜誌內容與英國版《奇幻與科幻雜誌》不重疊[7],前五期封面採用畫作,此後僅列出作者姓名。樸素封面和內頁插圖潰乏可能對銷量不利,阿特拉斯宣稱雜誌停辦是因為「可刊載的素材到期」,但可供轉載的文章其實多的是。英國此時購買美國版《奇幻與科幻雜誌》已經很方便,估計轉載雜誌市場縮水才是阿特拉斯停辦英國版的主要原因。[11]

阿特拉斯還推出與英國版幾乎一模一樣的的澳大利亞版,僅標識日期晚兩個月,從1963年11月持續到1966年2月[11]

美國第二版 編輯

 
1970年8月的最後一期《歷險科幻》,伯特·坦納繪製封面[3]

《歷險科幻》在初版停辦十年後復刊,同樣是《奇幻與科幻雜誌》姐妹刊但改為季刊。雜誌主編愛德華·費曼是約瑟夫·費曼之子,同時還主編《奇幻與科幻雜誌》。新版沒有編輯意向聲明,政策直截了當:每期一部長篇小說。作品雖有大量刪減,但仍占據雜誌大部分頁面,其他文章大都很短。新版與初版一樣刊登名家作品,保持比較高的內容品質。[7]雜誌銷量沒有起色,僅持續六期,1970年8月號是最後一期[7]

新版《歷險科幻》刊登的刪減長篇小說包括:戈登·迪克森的《部落時刻》、哈里·哈里森的《瘟船》、基思·勞默的《星寶》、迪安·雷·孔茨的《獸童》[3][8]。短篇小說大多不值一提,但1969年刊有小詹姆斯·提普奇的早期作品《雪融冰消》,1970年2月登載馮達·麥金泰爾的《突破點》[3]。《突破點》是麥金泰爾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但許多目錄學家沒有發現,估計是因為作者僅署名字首字母縮寫和姓氏[13]雷金納德·布雷特納取材雙關語的幽默小小說系列1968年開始登上《奇幻與科幻雜誌》,《歷險科幻》第二版每期都有一則[3]

羅恩·古拉特為復刊後的各期雜誌創作書評專欄,偶爾還評論電影[3]。雜誌刊登的畫作沒有註明作者姓名,但刊頭寫明伯特·坦納任美術總監,大部分封面都是他的作品。科幻史學家尼古拉斯·德拉伯認為,坦納所創封面遠不及艾姆許威勒為初版所作,很可能對銷量不利。在他看來,坦納的作品就是「單色塗滿鉛筆草圖。」[3]大部分內頁插圖也是坦納所作,另外從畫上簽名還能認出艾姆許威勒、德里克·卡特,還有為1969年11月提普奇小說《雪融冰消》創作插圖的布霍布·斯圖爾特[8]

書目詳細信息 編輯

十一 十二
1957 1/1 1/2 1/3 1/4 1/5 1/6
1958 2/1 2/2 2/3 2/4
1963 1 2 3 4
196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6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969 3/1 3/2 3/3
1970 4/1 4/2 4/3
《歷險科幻》出版詳細信息,表格最左側是年份,上方是月份,其他數字代表
「卷號/期數」,藍色是羅伯特·米爾斯主編的美國初版,紫色是羅納德·威
克斯主編的英國版,最後是愛德華·費曼主編的美國第二版。[12]

初版《歷險科幻》1957年1月創刊,1958年7月停刊,保持35美分定價、128頁篇幅、雙月刊周期。第一卷六期,第二卷四期。英國版從第一期標至28期,不分卷,要價兩先令六便士,1964年7月起漲至三先令。美國第二版1969年5月面世,標註第三卷第一期,保持季刊周期至1970年8月,定價均為60美分,同樣是128頁。[3][8][11]

初版《歷險科幻》停刊後,《奇幻與科幻雜誌》刊頭新增「包括《歷險科幻》」字樣,確保出版商繼續持有書名版權。再版停刊數月後,1971年2月《奇幻與科幻雜誌》再度增加上述字樣,直到1990年2月取消。[3][8]

腳註 編輯

  1. ^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p. 20–22.
  2. ^ Thomas D. Clareson,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 38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Nicholas S. De Larber, "Venture Science Fiction (1969–1970) (1957–1958)",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705–709.
  4. ^ Quoted in Nicholas S. De Larber, "Venture Science Fiction (1969–1970) (1957–1958)",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705–709.
  5. ^ Thomas D. Clareson, "Planet Stories",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476–481.
  6. ^ Ashley, History of the SF Magazine Part 4, pp. 21–22.
  7. ^ 7.0 7.1 7.2 7.3 "Venture Science Fiction", in Tuck,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Volume 3, p. 604.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見各期雜誌,為方便起見可參考線上目錄:Magazine:Venture Science Fiction. ISFDB. Al von Ruff.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2). 
  9. ^ Jesse Sheidlower, Jeff Prucher and Malcolm Farmer eds. Sturgeon's Law. Science Fiction Citations for the OED. [202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10. ^ "Sturgeon's Law",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raft Entry June 2010.
  11. ^ 11.0 11.1 11.2 11.3 Mike Ashley, "Venture Science Fiction (1963–1965)", in Tymn & Ashley,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Weird Fiction Magazines, pp. 709–710.
  12. ^ 12.0 12.1 Ashley, Transformations, p. 346.
  13. ^ See for example John Clute, "Vonda Neel McIntyre", in Nicholls & Clute, Encyclopedia of SF, p. 757.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