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葉下珠(學名:Phyllanthus urinaria),又名陰陽草、假油樹(本草綱目拾遺)、珍珠草(廣西)、珠仔草(台灣)、蓖萁草(湖北)、小蜜柑草、班珠草,是葉下珠科葉下珠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日本關東地方以西各地、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南卡羅來納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南美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陝西、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1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曠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緣。[1]
葉下珠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科: | 葉下珠科 Phyllanthaceae |
屬: | 葉下珠屬 Phyllanthus |
種: | 葉下珠 P. urinaria
|
二名法 | |
Phyllanthus urinaria |
特徵
編輯株高0.3-0.6米,小葉互生,二列,形似複葉,長橢圓形,先端寬,基部較窄,圓形,長0.5—1.5厘米,寬0.2—0.5厘米,背面灰白色,兩面無毛,近無柄,小托葉披針形。觸碰時,葉會合攏,類似含羞草;葉片晝開夜合。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白色,略帶綠色,無柄,生於葉腋處,2-3枚,萼片6枚,雄蕊3枚;雌花單生於葉腋,雌蕊1枚,子房上位;蒴果生於葉腋處。蒴果無柄,著生於葉下二列,球形,光滑,直徑1-2毫米,未熟時紅中帶綠,果熟時紅色,表面具小突刺,有殘留的花柱和萼片,開裂後仍具軸柱,呈珠狀排成一列,因此得名葉下珠;種子橙黃色,長1.2毫米。花期4—8月,果期7—11月。[2]
葉下珠在某些地區被視為強勁的野草,因為其種子多,而且對蔭蔽耐受力很強,根系也很發達。葉下珠常在初夏繁殖,一年生,喜溫暖土壤,發芽期從初夏至初秋。
中藥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
- 《植物名實圖考·葉下珠》,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
編輯- (簡體中文)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中的相關內容:葉下珠
- 葉下珠 Yexiazh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