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交通動脈
後交通動脈是人體解剖學中大腦左右側底部的動脈,為威利斯環的一部分。後交通動脈前端承接頸內動脈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然後在頸內動脈末端進入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前分叉而出。其左右兩側各連接同一側的三條大腦動脈分支。在末端,後交通動脈又與大腦後動脈相通。
後交通動脈 | |
---|---|
標識字符 | |
拉丁文 | arteria cerebri communicans posterior |
TA98 | A12.2.06.018 |
TA2 | 4521 |
FMA | FMA:50084 |
格雷氏 | p.573 |
《解剖學術語》 [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
大腦主要由頸內動脈和大腦後動脈供血,而後交通動脈正式連接這兩個動脈系統的關鍵節點。後交通動脈的存在為大腦血液循環提供了冗餘,具體表現為,如果其中一個血管系統被阻塞或變窄,另一個系統可以通過增加灌注來維持大腦供血。
發育
編輯胎兒大腦中大腦後動脈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的發育發生相對較晚,由後交通動脈尾端附近的幾條胚胎血管融合而成。
胎兒大腦後動脈中的 70-90% 由後交通動脈的延續發育而來,其餘大腦後動脈則由基底動脈發育而來。在發育過程中,胎兒體內的頸動脈通常隨著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發育而逐步消退,直到併入基底動脈中。大約 20% 的成年人的大腦後動脈起源於後交通動脈而非頸內動脈。 [1]
臨床意義
編輯後交通動脈中的腦動脈瘤是動脈瘤中第三常見的[2] (最常見的是前交通動脈瘤)。該處動脈瘤也是動眼神經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參考
編輯- ^ Osborn, Anne G.; Jacobs, John M. (1999),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p. 153
- ^ Beck J, Rohde S, Berkefeld J, Seifert V, Raabe A. Size and location of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asured by 3-dimensional rotational angiography. Surg Neurol. 2006 Jan;65(1):18-25; discussion 25-7. PMID 16378842.
- ^ Dimopoulos VG, Fountas KN, Feltes CH, Robinson JS, Grigorian AA.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the methodology of assessing third nerve paresis associated with non-ruptured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Neurosurg Rev. 2005 Oct;28(4):256-60. PMID 15947958.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 MedEd at Loyola Neuro/neurovasc/navigation/pcom.htm
- 人體解剖學在線(Human Anatomy Online)網站上的相關圖片:28:09-0209
- Anatomy diagram: 13048.000-1. Roche Lexicon - illustrated navigator. Elsevi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 Anatomy diagram: 13048.000-3. Roche Lexicon - illustrated navigator. Elsevi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