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

哈蘭德·沃爾夫重工(Harland & Wolff)位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它精於船舶建造和外海工程。它是一家百年重工業公司。

哈蘭德·沃爾夫建造了多艘著名船隻,包括白星航運鐵達尼號、其姊妹船艦奧林匹克號不列顛號。該公司的官方歷史傳記於一九八六年出版發行。[1]

到二零一一年為止,該公司過七成半的電力由外海風能提供。[2]

早期歷史

編輯
 
一九一一年初,工人正在離開造船廠,遠處背景是尚在建造的鐵達尼號
 
市政廳前的愛德華·哈蘭德雕像

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由愛德華·詹姆斯·哈蘭德與德裔英國人噶思塔夫魏爾漢姆沃爾夫於一八六一年成立。

一八五八年,時任一家小型造船廠總經理的哈蘭德從其雇主那裡買下了他工作的造船廠。之後,哈蘭德將他當時的助手沃爾夫提升為生意夥伴。通過沃爾夫的關係,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獲得了Bibby航運公司的訂單。造船廠的頭三艘船都是為該航運公司所建造的。

當愛德華·哈蘭德於一八九五年逝世之後,威廉詹姆斯·皮耶爾成為船廠新的主席。他一直保持著該職位,直到一九二五年去世為止。托馬斯·安德魯斯,鐵達尼號的設計師就是在威廉任職期間進入公司成為總經理和設計部負責人的。

一九一二年,哈蘭德·沃爾夫重工買下了位於加文的另外三家造船廠並加以改造,最終形成一個擁有七個碼頭,一個乾船塢和一些車間的造船廠。在這裡,哈蘭德·沃爾夫專精貨輪和油輪的建造。一九一九年,通過股票收購,哈蘭德·沃爾夫買下與其相鄰的一家造船公司和一間鋼廠。之後,公司又在利物浦倫敦等地設立了工廠。不過,在六十年代初,當公司將總部和營運重心轉移到貝爾法斯特之後,這幾處造船廠便陸續關閉。

戰時歲月

編輯

一戰時,哈蘭德·沃爾夫建造了淺水重砲艦和巡洋艦。這當中包括了配備15英寸火砲的「大型輕型巡洋艦」光榮號。一九一八年,該公司在馬斯格雷夫海峽東側開設了一個新的造船廠,名為東船廠。這為戰爭生產了大規模標準設計的船舶。

於二十年代,天主教工人經常被船廠開除。

一九三六年,哈蘭德·沃爾夫與肖特兄弟成立了蕭特·哈蘭德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門製造飛機的子公司。它從亨德里·佩奇有限公司獲得首批訂單,為皇家空軍建造了一百八十九架亨德里·佩奇赫里福德(Handley Page Heyford)轟炸機。在二戰時,因為赫里福德已停止服役,這工廠改而建造蕭特斯特林(Short Stirling)轟炸機。

造船廠於二戰時期非常忙碌,它建造了六艘航空母艦,兩艘巡洋艦(當中包括貝爾法斯特號),和一百三十一艘其他海軍艦艇。它更修理了兩萬兩千多艘船隻,並製造了戰車和火砲部件。正是此時,公司雇員高達約三萬五千人。然而,哈蘭德·沃爾夫在戰爭頭三年專注於修船,建船的工作多數是被委託 。 一九四一年四月和五月,皇后島的船廠遭受到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使造船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飛機製造廠亦被摧毀。

戰後時光

編輯

五十年代後期,噴射客機興起,遠洋定期船的需求相對下降。面對日本的競爭,英國造船業受到衝擊。於一九六零年該公司為皇家郵政公司生產了最後一班船輪,它名為MV Arlanza。於一九六一年完成的最後一班船輪,是鐵行輪船公司 的SS Canberra船隻。

六十年代,船廠生產了油輪Myrina,這是當時最顯著的成就。它是英國第一艘超級油輪,亦是一九六七年九月分最大的一艘。在同一時期,該船廠亦建造了三腳半潛式鑽井平台Sea Quest。它能沿著三條平行滑道發射,這技術是有史以來第一及唯一一次實行。

六十年代中期,以保就業,英國政府開始為英國造船廠提供貸款和補貼。當中有些資金用於資助造船廠的現代化,使它能建造更龐大的戰後商船。

造船廠一向以來都有著親基督教的聲譽。於一九七零年北愛爾蘭問題衝突期間,五百名天主教工人被船廠驅逐。

一九七七年,儘管船廠不是英國造船公會的一部分,持續存在的問題導致船廠被國有化 。一九七一年,於六十年代以前曾建造多艘船隻的Arrol Gantry綜合設施被拆除 。於一九八九年,這國有化的公司以管理及員工收購型式,由英國政府出售給挪威航運巨頭弗雷德·奧爾森,形成一家名為哈蘭德·沃爾夫控股公共有限公司。這時候,公司雇員已降至約三千人。

接下來的幾年裡,哈蘭德·沃爾夫專門製造標準的蘇伊士型油輪,並繼續專注於海上石油及天然氣行業的船舶。它已經在這個市場之外地區進行了一些嘗試,卻未能成功投得於Chantiers de l'Atlantique建造新瑪麗皇后的冠達郵輪工程。

九十年代末,該船廠被鑑定為英國航空航天公司伊利沙白女王級航空母艦計劃團隊的一部分。按計劃,該船隻應在貝爾法斯特的哈蘭德·沃爾夫船廠組裝。 一九九九年,BAE與馬可尼電子系統合併。新公司BAE 馬可尼電子合拼公司,加上前馬可尼於克萊德河巴羅因弗內斯城的造船廠資源,使船廠的參與達到高於要求。

公司重組及喪退

編輯

面對競爭壓力(特別是在造船方面),哈蘭德·沃爾夫尋求發展轉移。他決定擴大其投資組合,更少關注於造船業,更多關注於設計和結構工程,以及船舶維修,海上建設項目,並競爭參與其他項目,例如金屬工程和建築。這導致哈蘭德·沃爾夫在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建造了一系列橋梁,除了八十年代的福伊爾橋,還有詹姆斯喬伊斯橋和Ha'penny橋的修復。

哈蘭德·沃爾夫的最後一個造船項目是MV Anvil Point,它為國防部建造了六艘相同的Point-class船舶。這艘船是在獲得德國造船廠Flensburger Schiffbau-Gesellschaft的許可下建造的,於二零零三年起航。

哈蘭德·沃爾夫幾乎在二零零三年獲得了建造RMS Queen Mary二號的合同,但沒有獲得政府的資助。結果,合同授讓了給Chantiers de l'Atlantique。該船隻於二零零四年投入使用。

近年來,該公司的船舶工作項目可見增長。雖然哈蘭德·沃爾夫未能預見參與任何造船項目,但該公司越來越多參與大修、裝配,和船舶、石油平台和海上設備的建造維修 。 二零一一年二月一日哈蘭德·沃爾夫宣布贏得了翻新SS Nomadic的合同,重新點燃了與白星航運近一百五十年的合作關係。船上的鋼結構工程於二零一一年二月十日開始,並及時於二零一二年貝爾法斯特鐵達尼號節以前完成。 二零一二年七月,哈蘭德·沃爾夫計劃開展赫斯基石油SeaRose FPSO(浮式生產,儲存和卸載)船的干船塢服務。

今天,貝爾法斯特的天際線仍然由哈蘭德·沃爾夫兩座著名的,並分別於一九七四年和一九六九年建造的起重機,Samson和Goliath主導 。由於公司對新興技術進行了多元的投資,包括可再生能源、海上風力發電和潮汐發電建設技術等,船廠有望能長遠改善財政,並從新帶來繁榮和復甦 。 例如,英國有計劃於二零零八至二零二零年期間建造七千五百個新的海上風力渦輪機,對重型裝配的工作產生巨大的需求。與在現場組裝的陸上風力渦輪機不近相同, 海上風力渦輪機的部分組裝需要在船廠內完成,而建築駁船的塔架部分、轉子和船艙最後才運輸到現場進行組裝。因此,於二零零七年底,Goliath起重臂重新投入使用。由於缺乏運作,起重臂於二零零三年重新進行了防蛀。

二零零八年六月,貝爾法斯特碼頭的裝配工作正在由羅賓里格風電場的六十台維斯塔斯V90-3MW風力渦輪機進行。這是公司完成巴羅海上風電場的物流以後,為維斯塔斯組裝的第二個海上風電場 。二零一一年八月,哈蘭德·沃爾夫完成了Ormonde風電場的物流,該風電場由三十台RE power 5MW風機組成。

二零零八年三月,世界上第一台用於船用電流渦輪機的商用潮汐流渦輪機的建造於貝爾法斯特碼頭完成了。 二零零一年四月,1.2MW SeaGen潮汐系統的安裝在Strangford Lough開始。

二零一零年七月,哈蘭德·沃爾夫獲得了Scotrenewables有限公司製造原型潮汐能渦輪機的合同。SR250設備的製造於二零一一年五月完成,此後機械一直在奧克尼進行測試。

截至二零一二年四月,海上風電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焦點。 哈蘭德·沃爾夫目前正在為多格灘和Firth of Forth海上風電場開發三個創新的氣象桅杆基礎,並正在為GwyntyMôr海上風電場的兩個西門子變電站進行最後加工。該公司七成半的工作是依賴海上可再生能源。 哈蘭德·沃爾夫是眾多英國和國際公司中,從風力和海洋發電獲益的其中一家,這技術為它吸引了大量外來投資。

二零一九年八月,該公司宣布他們將於八月五日停止運行。

檔案

編輯

哈蘭德·沃爾夫的一系列文件正儲存於北愛爾蘭的公共記錄辦公室(PRONI)。二零零七年,「哈蘭德·沃爾夫的論文簡介」指出:「PRONI的哈蘭德·沃爾夫檔案包括約兩千份文件,約兩百卷和約一萬六千份文件。涉時由一八六一到一九八七年,記錄了貝爾法斯特著名造船公司的大部分歷史」。阿爾斯特民俗和運輸博物館(UFTM)里也儲存了類似數量的主要檔案。UFTM有哈蘭德·沃爾夫的攝影收藏和船舶計劃圖(即技術圖紙)。 一八九零到一九四五年期間,大約八千份哈蘭德·沃爾夫建造船的圖保存在UFTM的圖書館中。然而,UFTM的收藏目前尚未有計劃向公眾開放,也尚未設有複製服務。 可追溯至一八六零年至一八八二年時期,早期的船舶計劃由McCluskie(出版於一九九八年)的一本圖畫書中複製。有關哈蘭德·沃爾夫公共有限公司於Goland碼頭的記錄由格拉斯哥大學檔案館(GUAS)存護。

 
一九四四年,船塢中正在為海軍建造航空母艦

參考

編輯
  1. ^ Moss, M; Hume, J.R. Shipbuilders to the World: 125 years of Harland and Wolff, Belfast 1861–1986. Belfast: Blackstaff Press. 1986: xvii, 601 p. ISBN 0-85640-343-1. 
  2. ^ Britain could lead world in offshore wind power. The Daily Telegraph. 14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