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錫業委員會
國際錫業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 ITC)是旨在促進錫在全球範圍內的生產和消費長期平衡,避免價格過度波動的組織;成立於1956年,1990年解散。[1]
1947年,國際錫業研究小組(International Tin Study Group)成立,對全球錫的供需進行了調研。隨之,《國際錫業協議》(英語: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於1954年簽訂,建立了國際錫業委員會,協議於1956年生效。[2]在之後的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和1980年,成員國又簽訂了五個《國際錫業協議》。[3]
主要任務
編輯- 避免或緩和錫供需調整不當有可能造成的廣泛失業、低僱傭比率和其他嚴重問題;
- 在保證長期供需平衡的基礎上避免錫價格的過度波動並實現價格在合理程度上的穩定;
- 持續保持錫以合理價格實現充分供應;
- 建立措施的考量和發展框架,漸進地促進錫的經濟生產,同時避免錫儲量不必要浪費和不合理廢棄。[2]
調控手段
編輯國際錫業委員會的主要調控手段為出口控制和建立錫金屬緩衝存量。
錫金屬緩衝存量由生產國捐贈,委員會通過錫金屬緩衝存量的購入和出售對全球價格進行影響。1965年的《國際錫業協議》授予委員會為購買緩衝存量貸款的權力。[4]
組織機構
編輯國際錫業委員會的成員國包括國家政府和獨立領土(領土群)的政府。每個成員國委任一位代表參加委員會,其獨立領土(或領土群)另可單獨派遣代表;代表負責行使投票權。成員國分為生產國和消費國。
委員會主席選舉產生,不享有投票權;委員會任命一位秘書和一位緩衝存量管理人。
委員會定期舉辦會議。會議也可應任何代表要求、按照《國際錫業協議》規定或者主席要求召開。[2]
解散
編輯19世紀80年代初,受經濟蕭條、錫循環利用的發展和鋁在包裝中的替代性使用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錫價開始大幅下滑。國際錫業委員會成員國之間也出現了較大的分歧。1985年10月24日,國際錫業委員會宣布無力償還對銀行和金屬經紀人的債務,停止穩定市場的相關活動;委員會負債約14億美元,引發多起訴訟。委員會破產也引起倫敦金屬和金融市場的巨大危機,金屬錫價格繼續大幅下滑。[5]成員國無法就如何挽救委員會達成一致,1989年6月,第六個《國際錫協議》到期,成員國沒有更新;1990年委員會解散。[6][7]
參考資料
編輯- ^ 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已忽略未知參數
|acces sdate=
(幫助) - ^ 2.0 2.1 2.2 Australian Treaty Series 1956 No 15.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3).
- ^ Terms of re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in Study Group.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 ^ The Tin Market Crash of 1985.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 ^ The Collap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 ^ Ian A. Mallory. Conduct Unbecoming: The Collap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 AM. U.J. INT'L L. & POL'Y.
- ^ 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 [201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