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子河中國天津市歷史上的一條運河。始建於咸豐十年(1860年),原為清政府統兵大臣僧格林沁為增強天津防禦能力所築壕牆的護城河,後來幾經更名和改變。目前,原牆子河的部分河段更名為「津河」,部分河段被填埋,不復存在。[1]

牆子河
河流
}}
}}
1939年天津大水期間的牆子河和耀華中學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州/邦 天津
紅橋區南開區
和平區河西區
源頭 南運河
河口 海河
長度 18 km(11 mi
寬度 0.008 km(0 mi
深度 1.2 m(4 ft
牆子河圖示

歷史 編輯

 
今牆子河入海河河口遺留

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清政府統兵大臣僧格林沁為增強天津的防禦能力,在原天津老城西部和南部挖壕築牆並築起長36里的護城壕牆,形成防禦工事並建有11座營門與外界溝通。城牆在當時稱為稱「牆子」,而壕溝稱為「牆子河」。歷史上,牆子河全長18公里,寬8米,水深1.2米,北起今紅橋區小西關通南運河,向東南在今天長江道附近和紅旗河交匯,再向東在海光寺附近和衛津河交匯,然後向東沿今天的南京路至今天解放南路海河中學附近流入海河

由於沿途天津各租界不斷向河內排入污水,牆子河水質逐漸變差。1925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曾提出引南運河水對牆子河進行沖洗的方案。1936年,當時的天津農會也提出同樣設想,但均未實行。1946年,中華民國天津市政府以工代振對牆子河進行疏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人民政府曾多次對牆子河進行清淤整治,20世紀50年代中期,牆子河中曾設有遊船供遊客遊覽。後來,隨著天津市區的不斷擴展,20世紀70年代天津市人民政府在牆子河沿線修建天津地鐵既有線,因此,牆子河位於今南京路的海光寺至大營門段被填平,剩餘的部分陸續改建為暗渠,當時保留在地面的只有三元村至紅旗河段,稱為「西牆子河」。此後,牆子河在海光寺以西的長江道部分也陸續被填平。目前,牆子河只留下紅橋區小西關到南開區長江道的一段成為津河的一部分。[1][2]

廢牆子河 編輯

 
津河牆子河改造工程紀念碑

「廢牆子河」原名為「賀家口引河」,後改為「佟家樓河」,1949年更名為「廢牆子河」,西起天津市和平區河西區南開區交界處一帶八里台與衛津河相通(今八里台立交橋),流經佟樓、馬場道等地區,東至海河。始建於乾隆五年(1740年),在當時是一條為引海河水灌溉賀家口、小王莊和佟樓一帶的農田由人工開挖而成的運河。後來,廢牆子河的八里台至解放南路段改造為津河。[1]

橋梁建築 編輯

 
原鞍山道橋

原牆子河上建有約二十座橋梁,海光寺解放南路段設有十餘座橋梁,這些橋梁多為水泥橋,比較寬闊的橋梁有鞍山道橋、張莊大橋和湖北路橋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橋梁有[2]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