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萊普提斯
大萊波蒂斯(拉丁語:Leptis Magna,阿拉伯語:لبدة[1])是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城市,遺址位於今利比亞胡姆斯附近,首都的黎波里以東130公里,萊卜達甘谷與地中海交接處。它被認為是地中海地區最為壯觀的,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羅馬城市遺址之一。
世界遺產 | |
---|---|
位置 | 利比亞 |
標準 | 文化:(i)(ii)(iii) |
參考編碼 | 183 |
登錄年份 | 1982年(第6屆會議) |
列為瀕危 | 2016年至今 |
面積 | 387.485公頃(957.50英畝) |
座標 | 32°38′18″N 14°17′35″E / 32.63833°N 14.29306°E |
1982年,大萊波蒂斯被列入遺產名錄。
歷史
編輯大約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殖民者在地中海邊建城,並以柏柏爾語將之命名為Lpqy。[2][3] 公元前4世紀,迦太基成為地中海強國,該城也由此獲得一定名望。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戰爭結束後被併入努米底亞王國境內。前111年,隨著朱古達戰爭終結,大萊普提斯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領土。
大萊波蒂斯在此後一段時間內保持了它的相對獨立地位。在提庇留統治期間,它終於被正式劃歸為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很快,大萊波蒂斯發展成為羅馬治下北非的重要城市和貿易據點。
在公元193年,土生土長的大萊波蒂斯人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成為羅馬帝國皇帝,大萊波蒂斯由此開始進入極盛時期。塞維魯著力建設自己的家鄉城市,該城也成為當時繼迦太基和亞歷山大港之後第三重要的非洲城市。205年,塞維魯帶著皇室家庭親自訪問了大萊波蒂斯。
塞維魯在大萊波蒂斯興建新廣場並重建了港口。大萊波蒂斯的港口時常淤堵,而塞維魯的工程只使得這一情況更加嚴重。東部的碼頭使用較少,由此得到了相當完好的保存。
這一時期,大萊波蒂斯有擴張過快的傾向。在三世紀危機期間,貿易量的銳減導致大萊波蒂斯陷入衰退。到了四世紀中葉,許多城區已經荒廢。到狄奧多西一世時,該城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復興。
439年,汪達爾領袖蓋薩里克征服了迦太基,從而從羅馬手中奪取了包括大萊波蒂斯在內的整個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並將大萊波蒂斯指定為汪達爾人的新首都。為了防止當地居民反抗,他下令拆毀了城牆。這一行為後來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在523年,柏柏爾人劫掠了這座城市。
十年後,東羅馬帝國將軍貝利撒留以羅馬之名奪回了大萊波蒂斯,並在534年徹底摧毀了汪達爾王國。大萊波蒂斯由此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行省省會,但再也沒有從柏柏爾人造成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七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征服了的黎波里塔尼亞,此時的大萊波蒂斯基本上已經被廢棄,只有少量的拜占庭軍隊駐紮在此。
參考資料
編輯- ^ لَبْدَة Libya.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2)..
- ^ Archaeological Site of Leptis Magna.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March 1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Birley, Anthony Richard (1971) Septimius Severus Eyre and Spottiswoode, London, page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BN 0-413-26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