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山欖
大葉山欖(學名:Palaquium formosanum,又名:台灣膠木、蘭嶼芒果、杆仔樹、臭屁梭;噶瑪蘭語:qasup、達悟語:kolitan)是山欖科膠木屬的樹皮富含乳汁,常綠喬木。分布於菲律賓、臺灣北部東部及南端海岸與蘭嶼綠島等地。多生於低海拔林中,主要作為海岸防風樹。樹皮可做為染料、果實可食用,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1]
大葉山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杜鵑花目 Ericales |
科: | 山欖科 Sapotaceae |
屬: | 膠木屬 Palaquium |
種: | 大葉山欖 P. formosanum
|
二名法 | |
Palaquium formosanum |
外形
編輯大葉山欖葉枝端叢生,長橢圓形或長卵形,長10~15cm,先端圓或稍凹,基部創形。花冠6裂,裂片披針形;雄蕊12~15支,附著於雄蕊筒。果實橢圓形,長3.5cm,有宿存花柱。果實像橄欖狀、有一根細長的尖尾巴。樹皮富含乳汁,剝皮才能吃。種子紡錘形。由於大葉山欖高大清爽、枝葉扶疏、特性堅韌,且不長蟲蟻、果實可食,被作為噶瑪蘭族的精神標誌。[1][2]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大葉山欖 Palaquium formosanum Hayata, 1911.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