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魣
大鱗魣(學名:Sphyraena barracuda,又稱大魣、巴拉金梭魚,俗名針梭、竹梭、吹魚),為金梭魚科魣屬其中一種。
大鱗魣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科: | 金梭魚科 Sphyraenidae |
屬: | 金梭魚屬 Sphyraena |
種: | 大鱗魣 S. barracuda
|
二名法 | |
Sphyraena barracuda (Edwards, 1771)[2]
| |
異名 | |
|
分布
編輯本魚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淺層海域,包括印度太平洋區、臺灣以及西沙、廣東沿海、印度洋、東非至法屬波里尼西亞;西大西洋區,從美國麻州、加勒比海至巴西沿岸;東大西洋區的幾內亞灣等海域。[2]
特徵
編輯本魚體延長呈魚雷狀,橫切面幾近圓柱形,體呈銀色,背部為深藍色或鐵灰色,腹部銀白色,在身體上半部有18至20個平行的墨色汙點,側線在第一背鰭前略凹上彎曲;尾鰭深分叉,呈倒3型。腹鰭起點在第一背鰭起點之前,鰓蓋具一枚尖棘,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10枚。
成年個體體長60—100公分(24—39英寸)、體重2.5—9.0公斤(5.5—19.8英磅)。部分個體長度可超過1.5公尺(4.9英尺)、體重超過23公斤(51英磅)。有記錄以來被釣到的最大個體長1.7米(5.6英尺)、重46.72公斤(103.0磅)。不過實際上也有超過2公尺(6.6英尺)的個體存在。[3][4][5]
生態
編輯本魚稚魚時常棲息在礁區內有溝或有遮蔽物的地方,成魚的活動範圍廣,自港內或開放性大洋皆可見。多單獨行動,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屬肉食性,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
經濟利用
編輯為大型食用魚,適合各種烹飪方式,因食物鏈關係,體內有累積雪卡毒之風險。在國外也是著名的遊釣魚,另可飼養在水族館供人觀賞。具有利齒,捕捉時需小心。
參考文獻
編輯- ^ Sphyraena barracud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5. [February 25, 2016].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魣.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 ^ Marine Bio
- ^ Animal Spot.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Sphyraena barracuda.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 巴拉金梭魚 Sphyraena barracuda Walbaum, 1792.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大鱗魣的圖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